1994 年志愿军全部撤离后,金日成为何再也没来过中国?
“我们十分清楚中国自主进行外交活动的方针,朝鲜还会着力发展同中国的友好互动。不过朝鲜也要战胜所有阻碍,持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1992年,中朝两国关系一度十分密切,但双方举行的一次会晤却显得十分反常。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面对中国外长钱其琛时,发表了一番令人费解的言论。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朝鲜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两者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联或分歧?更有意思的是,一年多之后,中国最后一批军事人员离开了朝鲜,自此该国境内再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踪迹。而中国的外交事业,也从此走上了新的轨道。
通常认为,朝鲜战争于1953年宣告结束。然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大规模撤离行动,实际是在1958年才完成。这两者之间存在五年时间,期间发生了诸多事件。
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相关各方于板门店缔结了《朝鲜停战协定》,由此战事告一段落。不过,朝鲜半岛的军事冲突并未彻底平息。即便协定明确了分界线与缓冲地带,美国方面也未曾履行其撤离军队的承诺。不仅如此,美国在停战协定签署后的同年十月,与韩国达成了驻军安排,仍旧在韩国维持其军事部署。
不过,中国和朝鲜的领导人意识到,战后朝鲜的财政状况非常糟糕,面对资本主义那种柔和的渗透,实在难以抵挡。倘若美国公然违背协议,重新点燃战端,我们当然不畏惧。但在对方没有直接进攻的情况下,我们确实没有发起攻击的力量。万一我们主动出击,或许会失去宝贵的国际援助,而朝鲜半岛也将失去安宁。因此双方默认了美国的敌对态度,不过为了预防意外情况,朝鲜也准许部分军队留在境内,目的是防范美国。
抗美援朝期间,人民志愿军为追求和平而英勇作战,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坚定地对抗美帝国主义,为朝鲜半岛及东亚地区的安宁建立了不朽功勋。革命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等人献出生命,长眠于朝鲜国土,人民志愿军与朝鲜民众建立了深厚如同血缘的友谊。战后,朝鲜满目疮痍,人民志愿军主动参与恢复工作,与朝鲜同胞共同架桥铺路、盖房播种。志愿军的热忱付出深深打动了众多朝鲜民众,他们的行动更为中朝两国情谊增添了美好篇章。
1954年,朝鲜人民在战火之后再度遭受了罕见的灾害侵袭,许多民众面临粮食短缺的困境。志愿军全体成员厉行节约,将自己生产的700万斤粮食悉数赠予朝鲜人民。此外,志愿军还向朝鲜人民捐赠了超过五百副的农具和超过10万件日常用品。在闲暇时段,中朝军队成员主动协助当地民众栽种树木、从事农活、建造住所和工场,有力推动了该国的恢复进程。他们的热心付出深深打动了朝鲜同胞,令其无比感激。
在志愿军的鼎力支持下,朝鲜的主要城市例如平壤、咸兴、元川等迅速恢复到战前状态,经济重建工作收获显著成效。志愿军还协助朝鲜民众对水利设施进行了全面修缮,涉及8处水库以及1400余座堤坝,极大提升了朝鲜百姓的居住条件。
往后几年间,朝韩边界状况比较平和。美国方面除了修建军事据点,并没有发动军事冲突的打算。与此同时,志愿军全面展开建设,朝鲜民众也付出巨大努力,该国整体实力逐步增强并持续进步。再加上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朝鲜已经拥有抵挡韩国侵犯的力量。志愿军依旧大量驻扎在朝鲜,既无实际作用,也非必需之举。中国政府在跟朝鲜政府进行了一番交涉和联络,于是到了1958年,就把几十万志愿军给撤了回来。
依照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行做法,支持一个国家参与战事,与侵占其国家领土别无二致,美国正是遵循这一做法,使韩国沦为自身的傀儡国。而他们普遍认为,志愿军驻扎朝鲜,也是变相地攫取朝鲜主权。他们以此为借口,在国际社会广泛诋毁中国。志愿军的撤离,无疑给了他们沉重的打击。
然而,并非所有志愿军的成员都已撤离,极少数人仍然留在板门店周边区域,他们承担着特定的任务,这些人是负责监督停战的“军事停战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核心任务,是在边境冲突尚未形成规模时,运用威慑手段和外交途径,将可能引发的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再次发生大规模的武装对抗。
不过,往后数十年间,全球态势出现了显著转折。因对苏联在社会主义集团里的霸道作风感到不快,我国当局向其提出严厉指责,并且当对方企图进一步蚕食我国领土时,明确表达了强硬立场。从此以后,中俄邦交出现裂痕,紧接着印度和越南先后侵扰我国疆域,最终导致战事爆发。那个时段,苏方曾直接派兵攻打我国,却在珍宝岛事件里吃了败仗,扬言要对我国实施核攻击,但后来在毛主席的全球战略规划下,苏联方面未能实现威胁。
朝鲜同苏联结盟最为牢固,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在苏联主导、针对中国实施的封锁行动里,该国采取了中间立场。中朝两国在文化层面的往来,在此期间实现了新的进展。这种情形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下,相当难得。这表明,通过抗美援朝战争建立起来的情谊,确实非同寻常。
中国不可能长久处于隔绝状态。中苏关系破裂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现了与中国恢复关系的机遇。因此,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总统尼克松等要人相继访华。部分国家直接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另一些国家则开始为建交做准备。韩国方面,显然也不希望在处理对华关系上落后于人。
1973年6月23日,韩国的朴正熙总统宣布了“623宣言”,表示韩国准备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同社会主义国家,诸如苏联和中国,建立外交联系。这一举动被视为韩国外交政策转变的一个重要节点。
1983年,有架中国民航客机遭到六名歹徒强行控制,飞往了韩国境内。虽然当时中国和韩国两国之间尚未建立外交联系,但韩国当局还是对此事件给予了周全安排。他们让机组人员与乘客们住进了档次较高的酒店,在饮食方面也给予了特别关照,另外还派遣了技术人员对飞机进行了认真检查和必要的维护。另外,韩国当局还组织机组人员与旅客在首尔市区进行参观体验,他们探访了商品种类繁多的购物中心以及三星企业的先进制造设施。这种热情周到的安排,赢得了中国访客的广泛赞扬。
此后,中国和韩国的相关机构就飞机归还问题进行了磋商,双方最终形成了一致意见:实施劫机的罪犯将在韩国服刑四年到六年,同时飞机也顺利交还给了中国,两国在最后签署的文件上各自写上了国家的正式名称,这次事件的圆满解决,为中韩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
从那以后,中国和韩国在经贸往来、文明互动以及竞技运动等层面的互动急剧增强。1984年3月,韩国网球代表团来到昆明,参与戴维斯杯东部区的一个赛事,他们的对手是中国队,结果中国队以三比一的总成绩夺胜。紧接着在4月,中国青年篮球队伍前往首尔,参加第八届亚洲青年篮球大赛。
1988年2月25日,韩国总统卢泰愚在就职讲话中提及,韩国计划在持续强化与西方国家的合作之际,着手拓展同韩国当前尚未建立联系的大陆型国家的外交互动。紧接着,卢泰愚总统发布了一项特别公告,强调韩国有必要突破意识形态的隔阂,主动促进同苏联、中国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往来。
1986年9月,我国组建了一支规模宏大的体育队伍,前往汉城参与第十届亚洲运动会的角逐。两年之后,汉城又承办了奥运会,我国再度派遣代表团参赛。
中国体育代表团步入会场之际,现场响起了《歌唱祖国》作为伴奏。1990年,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于北京举办,韩国亦派遣了七百人以上的代表团参与其中。
为把握中韩关系转圜的关键时刻,首尔方面向北京亚运大会提供了众多车辆支持,同时韩国相关公司也支出巨额资金用于宣传推广。
亚运会期间,成千上万韩国人来到中国观光旅游,体验当地风情。亚洲运动会颁奖仪式及正式活动上,中国开始采用韩国的英语国名“Republic of Korea”。那一年,韩国与苏联正式建立外交联系,获得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承认。
中韩两国随即启动了官方建交的磋商,然而,中国高度关注韩国对台湾的立场,依照既定方针,我们一直主张韩国与台湾中断所有所谓的外交往来。韩国方面声称在原则上能够同意,但期望能与台湾保持某种程度的非官方联系。这样一来,中韩建立外交关系的事情已经基本确定。
不过,朝鲜对于中韩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态度颇为隐晦,持续展现一种冷淡又并非强硬的抵制立场。为了体恤朝鲜的立场,中国建议了“互相对等承认”的构想,内容是中国确认韩国的合法性,同时美国和日本也承认朝鲜。然而,朝鲜对此提议并未表示兴趣,通过拒绝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来宣示自己的不悦情绪。韩国拿这个做借口,不接受了中方提议的“互相承认”计划,还透露说,当年同苏联建立关系时,也从未谈过“互相承认”,中韩两国关系的发展,只该通过双方直接商议来完成。
1992年7月,中国与韩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计划已经最终确定,此事关乎对朝鲜的充分考量,为此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特意前往朝鲜,向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详细说明中韩建交的相关情况,同时郑重承诺中朝之间的友好关系不会因此受到任何波及,中国将继续一如既往地协助朝鲜发展经济,并促进朝鲜与美国及日本之间的外交关系取得进展,但朝鲜领导人却在会谈中,提出了如下言论:我们十分明白中国独立自主地处理国际事务的方式,朝鲜依然会着力发展与中国的友好互动。朝鲜同时会排除万难,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的创建。”
这个说法表面看似乎没什么问题,然而仔细体会,却处处流露出朝鲜方面对于中韩建立邦交的强烈抵触情绪。紧接着举行的这次会晤,场面异常反常,才过不多时便草草收场。自那以后,尽管金日成口中不再提及任何相关话题,但他却再也没有踏足中国的土地。
世间常态便是如此,时常因固步自封而导致彼此对立,又时常因互利往来而促成心灵契合。当中韩两国正式建立邦交之后,一直笼罩在朝鲜半岛上空的战事阴影,终究完全消弭。而担当双方斡旋的军事休战机构,也因此失去作用。结果在1994年,该机构正式宣告终止,其成员随即返回国内。从今往后,“志愿军”这三个字已载入史册,将永远辉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的心里。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