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用了整整28天,把越南想在东南亚称霸的野心给打得粉碎了。考虑到战略需要,战斗在28天后就告一段落,解放军开始逐步从越南撤回。对越南来说,这样的安排,难免让他们觉得还有些侥幸,觉得自己没有被彻底消灭。
可是,解放军表现得挺大方的,在越南当局眼里,却觉得我们军队有点软弱。黎笋甚至在1982年直接制定了反攻的打算。
1982年,越南首都河内国防部的地下作战室里,十二盏煤油灯把墙上的大地图照得时明时暗。
越南军队少校阮文雄盯着地图上的那些红色箭头,箭头指示的进攻方向和目标地,恰好是在我们云南境内。
黎笋盘算着,要在三天之内把部队打进中国境内,按照解放军的作风,狠狠地反击一下咱们解放军。
到1982年,在苏联军事顾问的帮衬下,越南人民军壮大到120万人,装备了最新款的T-72坦克和BM-21火箭炮。在会议桌上的沙盘里,塑料做的越军装甲部队整整齐齐地摆在中国文山州的方向上。
那会儿越南军方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短时间内就在兵棋盘上反复推演了好多遍,确保各方面都安排得妥妥帖帖。
在模拟推演中,越南的三个机械化师会在72小时之内突入中国边防,占领马关和麻栗坡两县,然后建立一个长达80公里的防线,以形成一个安全缓冲区。
从推演的情况来看,越南军几乎不费什么功夫,就能轻松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甚至有可能攻占解放军的防御阵地。
不过,阮文雄作为越南当局的精明指挥官,还算保持住头脑清醒。沙盘边缘有个年轻的参谋偷偷动了几下坦克模型的位置,这位曾在谅山战役中丢了右臂的军官很清楚,实际上中国军队的炮火覆盖范围比沙盘上画的多出整整15公里。
就是说,这些越南军官为了赶紧出头,已经到了只顾眼前的地步,甚至根本不在意两边的实力差距,只想着一鼓作气反攻过去。
1982年11月某个清晨,黄连山脚下的中越边境被浓雾缭绕。越军第316A师的坦克手们正忙着擦拭苏制T-62坦克的炮管,这些钢铁巨兽可是刚从莫斯科运过来的“反攻利器”。有了这些先进的装备,越南军队的野心也变得越发膨胀起来。
阮明哲师长拿出总参谋部发放的作战手册,现场给士兵们看了看。里面特别强调了解放军的“致命弱点”——每个步兵连只配备了3挺重机枪,炮兵的反应速度比苏军的标准慢了整整6分钟。
中国人其实不擅长夜间作战,政治委员也站出来鼓动士气,说中国的62式坦克在密林里就像一口铁棺材,不太灵光。
士兵们忍不住笑出声,但没人敢追问,为什么1979年这些“铁棺材”能一路打到谅山,甚至后来在更远的第二炮兵阵地。武元甲刚从苏联伏龙芝军校毕业,他注意到,配发的150000军用地图竟然用的是1952年法国殖民时代测绘的资料。
因为战前那点轻视对手的心态,再加上战场数据传递的慢半拍,这事儿基本就注定了,越南当局这次反击迟早要吃大亏。
12月7日,代号“闪电-82”的大规模演习在河江省举行,但参演的三个装甲团在原始森林里迷了路,工兵刚刚开辟的路根本扛不住坦克的重量,观礼台上的苏联顾问脸色变得铁青。这演习的预案里,本应该是越军先锋已经攻占了中国境内的南温河大桥,可实际上,前锋部队还在用砍刀清理那些藤蔓呢。
最搞笑的是演习的总结报告,放在越共中央军委的档案柜里,那份标了“绝密”的文件竟然这么说:“我们军的装甲突击速度比预想的还快,炮兵的火力密度达到了柏林战役的水平。”
没人会写出真正的数字,里面掺杂了不少水分,越南军方有75%的坦克因机械故障停摆,122毫米榴弹炮的弹药补给还迟了9个小时。
1984年7月12日凌晨3点,在老山主峰的浓雾中弥漫着血腥的气息,解放军第14军40师炮兵观测员王建国忽然放下红外望远镜,他面前的电子侦听设备捕捉到越军电台里传来的密集越语呼叫:02,02,这里是山鹰,蓝箭已出鞘! 这就是越军第356师开始调动的暗号。
霎那间,中国炮兵阵地上的152毫米加榴炮齐刷刷地抬起炮管,三个月前在攻占老山的时候埋设的震动传感器,此刻正把越军集结地点的坐标实时传送回指挥所。
5点10分,越军6个步兵团在朦胧的雾气中排开战斗阵势时,27个炮兵营的炮火仿佛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将事先布置好的杀伤范围逐一“收割”过去。
在松毛岭阵地,越军第141团团长裴文懂眼前的场面让他永生难忘。他的两个先锋营刚刚冲出堑壕,整片山坡一下子猛然升起无数火球,场面异常壮观。
早在两个月前,中国工兵就埋设了3万枚定向雷。此刻,借助无线电控制引爆,形成了一道死亡的火墙。试图绕后的第881团更倒霉,他们踩中了标记为“安全通道”的假雷区,实际上真正的雷场就在侧翼200米之外。
到中午12点,越南军总参谋部还在盼着“捷报”,可他们没想到,前线伤亡已经超过了3000人。在1072高地,解放军第119团用40支火箭筒集中火力,一下子把越军坦克连的8辆T-34,全都炸成了燃烧的废铁块。
天一黑,越军尸体最多的211高地前头,中国兵发现了带着金色将星的黎威密,曾策划“3天反攻”的越南师长,他胸前的苏联勋章已经被弹片穿透了。
战后清理战场的时候,解放军在越军军官的尸体上找到了一本1982年版的《对华作战手册》,里面用红笔圈出来的“3天攻入中国境内”几个字,此时正被雨水和血水浸泡着。
在河内的指挥中心里,黎笋盯着伤亡数字“6000”,突然一把抓起沙盘,把它狠狠推开。那些象征越军攻势的红色箭头,最终还是没能越过老山的石灰岩山脊。
这场打了整整十年的边境战,最后以越南军队和经济的双双崩溃收场,到了1990年,越南的国防开支已经占了GDP的25%以上;反倒是中国,一边用轮换战术锻炼部队,一边把军费占比一直控制在3%以下。
到了1990年前后,越南当局突然意识到,就在他们集全力向中国境内反攻的时候,中国这边一直在坚持发展自己的国民经济。短短十几年,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飞跃式的进步,反观越南,却一直陷在战火中,怎么也脱不了身。
这个时候,越南当局也终于弄明白了,用他们的力量,很难跟中国这个大块头抗衡。其实,他们不过是在历史某个阶段成了苏联的帮凶,变成了大国角逐中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