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正释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信号。外交部长阿拉格奇公开表示,他不认为另一场战争即将爆发。然而,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高级军事顾问萨法维却向全社会发出警告,声称与美以的冲突远未结束,停火只是暂时的,未来可能爆发另一场战争。
这种矛盾的声音暴露了伊朗高层内部的巨大裂痕。一方是以外交部长阿拉格奇和总统佩泽希齐扬为代表的改革派,他们似乎仍对外交途径抱有希望。另一方则是以军事顾问萨法维为首的保守派,他们手握军权,对局势的判断极度悲观,并已开始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
最后通牒与“致命”警告
保守派的悲观并非空穴来风。在6月那场持续了12天的武装冲突之后,伊朗与美以之间并未签署任何有法律约束力的停火协议。这意味着,美国和以色列随时可以重启军事行动,而不会面临任何国际道义或法律上的障碍。
来自华盛顿的压力尤其紧迫。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会晤英法德三国外长后,代表特朗普政府向伊朗发出了最后通牒:必须在8月底前达成新的伊核协议,否则欧洲将重启对伊朗的制裁。这道最后通牒,无疑将伊朗逼到了墙角。
与此同时,以色列的威胁也毫不含糊。以军总参谋长扎米尔中将在一次公开活动中,将6月的冲突定义为一次消除了“生存威胁”的先发制人打击。他明确表示,以色列绝不会允许敌人变得更强大,“如果有必要,以色列将再次采取精准、有力和致命的行动”。
德黑兰的“进攻战略”
面对这种实质性的战争威胁,伊朗的强硬派已经开始行动。萨法维不仅发出了战争警告,更呼吁伊朗必须在外交、舆论、网络和军事等多个领域,全面加强“进攻战略”。他要求武装力量必须针对最坏的情况,制定周密的军事行动计划。
这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强硬。哈梅内伊的另一位心腹,新任最高安全委员会秘书拉里贾尼,已经展开了穿梭外交。他接连访问了伊拉克和黎巴嫩,此行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确保这两个国家境内的亲伊朗武装力量不会被清除,从而保住伊朗在中东地区的重要军事筹码。
在经历了6月的冲突后,哈梅内伊与保守派对美国已经彻底失去信心。他们担心,一旦在核心的铀浓缩问题上让步,伊朗将失去未来与美国抗衡的唯一资本。这种不信任,加上特朗普政府有意拖延以施加更大压力的策略,导致双方的和谈迟迟无法重启。
“心口不一”的外交困局
这种内部分歧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伊朗在国际舞台上出现“心口不一”的尴尬局面。国家大事的最终决定权掌握在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和保守派手中,但负责具体外交事务的,却是以总统佩泽希齐扬为首的改革派政府。
这种权责分离的结构,使得伊朗的外交行动常常事倍功半。例如,哈梅内伊本人基本不离开本土进行外访,当总统佩泽希齐扬代表伊朗与其他国家沟通时,外界很难判断他的承诺在多大程度上能代表伊朗的最终立场。
这个问题在当前显得尤为突出。新一届上合峰会即将召开,佩泽希齐扬已确定将到访中国参会。在如此关键的场合,伊朗急需向中国、俄罗斯等伙伴国家传递一个清晰、统一的信号以争取支持。然而,内部思想的混乱,很可能让这次重要的外交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结语
美欧的制裁利剑高悬头顶,以色列的军事威胁言犹在耳,但对于德黑兰而言,最危险的敌人或许正是内部无法弥合的裂痕。当改革派试图淡化战争阴云,而保守派却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作战预案时,整个国家实际上处于一种战略瘫痪的状态。
这种长期的内耗,不仅削弱了伊朗在最后通牒下的外交斡旋能力,更可能在危机真正到来时自缚手脚。如果无法迅速统一思想、整合资源,伊朗将很难有效抵御外部的极限施压,甚至可能被迫卷入一场比6月冲突更为严峻的考验,最终应验保守派的悲观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