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到刚才上场前,我已经吃了8颗止疼药。”赛后采访中,陈雨菲泣不成声。这不是一句抱怨,而是一名运动员在脚踝严重扭伤后,为站上梦想赛场做出的最后努力。
北京时间8月31日晚的巴黎羽毛球世锦赛决赛,她带着这样的身体,迎战老对手、日本名将山口茜。
结果,0比2的比分看似干脆利落,背后却是一场掺杂着剧痛、坚持与巨大遗憾的悲壮战斗。
故事的前一幕发生在半决赛。陈雨菲对阵世界第一、韩国选手安洗莹时,右脚遭遇惊心一幕——90度崴脚。她后来回忆:“崴下去的一瞬间感觉天都塌了!”但即便这样,她硬是撑住了,直落两局击败强敌,抢下了那张宝贵的决赛门票。
赛后,她是被工作人员搀扶着离开赛场的。安洗莹也为之动容,坦言:“陈雨菲在受伤的情况下仍坚持完赛,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选手,值得我学习。”那一刻,胜负已分,体育精神赢了。
决赛场上,陈雨菲的双脚打了厚厚的绷带固定。明眼人都看得出,她的移动完全受了限。启动、奔跑、跳跃,这些羽毛球运动的基本动作,于她而言都变得异常艰难,甚至有几个回合一瘸一拐,看得令人心疼。
她为什么非要坚持?陈雨菲自己的回答简单却有力:“坚持打这场决赛一个是尊重自己,一个是尊重对手。
我觉得只要我还能走、还能站在场上,就应该去争取一下。
”这不是逞强,这是一个顶尖运动员对职业的敬畏,以及对巅峰的渴望。
决赛的对手山口茜,素有“小马达”之称,以其不知疲倦的奔跑和强势进攻著称。面对这样的对手,一个百分百健康的陈雨菲尚需苦战,更何况是脚缠绷带的她。
比赛进程清晰地反映了这一点。
首局,陈雨菲开局不久便陷入2比10的大幅落后。尽管她一度顽强地将比分追至8比12,但山口茜一波9比1的攻势,还是以21比9拿下首局。
第二局,陈雨菲在开局阶段甚至取得了6比4的领先,展现了她对胜利的渴望。然而,当山口茜再次提速、连得6分将比分反超后,脚步无法跟上节奏的陈雨菲,再难组织起有效的反击。
最终,第二局比分定格在13比21。
整场比赛,陈雨菲的总得分为22分,山口茜则为42分。发球得分率上,陈雨菲仅有31.82%,而山口茜高达64.29%。这些冰冷的数据,如实记录下了伤势带来的巨大差距。
这是陈雨菲职业生涯第六次征战世锦赛,第二次闯入决赛。
她此前已经收获了1银3铜,独缺一枚世锦赛金牌来完成职业生涯的大满贯拼图——她早已拥有奥运会、苏迪曼杯、尤伯杯的冠军。
命运的巧合是,上一次在2022年世锦赛决赛中战胜她的,同样是山口茜。而这一次,她再次倒在了同一个人面前,结局似乎更令人扼腕。
颁奖仪式上,陈雨菲眼含泪水。这泪水里,有痛失冠军的遗憾,或许也有对自身伤病的不甘。但站上亚军的领奖台,她已然是一位无畏的勇士。
赛后,她并没有过多地抱怨伤势,反而肯定了自己:“赢球是非常好的结果,但我觉得这次做得好的是过程。
她表示自己在这次比赛中突破了非常多的困难,“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虽然去年在这里有不好的回忆,今年也有点可惜,但我觉得自己已经突破了去年的自己。”
凭借此役胜利,山口茜继2021年和2022年后,第三次夺得世锦赛女单冠军,成为历史上第二位达成此成就的女单选手。
对于中国羽毛球队而言,女单项目上无缘世锦赛金牌的时间,已经延续了14年。自2011年王仪涵夺冠后,这座代表着女单最高荣誉的世锦赛奖杯,便再未回到中国。
陈雨菲的故事,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很多人被她的坚韧感动,称其“虽败犹荣”。
也有人理性发问:在明知伤势严重影响竞技水平、夺冠希望渺茫且可能加重伤情的情况下,运动员选择冒着风险坚持比赛,这究竟是对是错?
这份选择背后,运动员自身、教练团队以及体育管理体系的决策过程,又该如何权衡荣誉、健康与运动员的职业生涯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