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印边境附近的机场,攻击-11等无人机现身,进行了高原地区的测试,解放军开始着手建立无人机作战体系。
前几天,《战区》这家美国媒体引用西方的商业卫星照片说,解放军在西藏日喀则的军民两用机场,放置了3架隐形无人机。
根据对这些无人机外观特征的观察,《战区》的专家大致推测,它们可能就是去年2019年国庆阅兵上首次亮相的攻击-11隐身一体化无人机。
这款无人机的衍生版本,攻击-21舰载无人机,今年的九三阅兵也出现过,算是个老熟人了。
要不然说,虽然攻击-11并不算新装备,但西方第一次发现它被部署在高原地区,还正好是在靠近中印边界的日喀则机场上,算是个挺新的情况。
因此,那3架攻击-11无人机的背后,可能藏着一些挺关键的讯息。
一边看,这三架攻击-11无人机突然出现高原地区,基本可以猜到它们大概是拿来做点小范围的试验或者演练用的。
咱都清楚,中国的地势地貌那是相当丰富。不过很多人可能没想到的是,中国实际上是全球地形类型最繁多的国家之一。
这个独特的优势,反而变成了武器装备研发的一大难题。因为它要求国产武器必须具备应对全国各种复杂环境的能力,不能说一种装备在某个地方还能用,可换个地方就出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歼-20战斗机、运-20运输机这些军用飞机在研发过程中,都曾传出要到高原机场进行试飞的原因。
这就是说,这类测试主要是看军用飞机在高原环境下能不能顺利起飞降落,还能快速部署,至于其他隐患可就没法全查出来啦。
很多装备在测试阶段还能应对高原环境的考验,可一旦正式投入使用,时间一长,任务繁重,一些长期的隐患就会逐渐浮现出来。
为了解决这部分难题,解放军得在军机服役以后,试探性地把少量飞机送到高原地区测试一阵子,先按部队的标准演练一段时间。
如果发现了问题,就得向研发单位反映,请他们想办法整治。等所有难题都解决完了,一型军机才能真正推向大规模生产和换装。
歼-20这些年也是这般走过来的,现在轮到攻击-11试水了。
不得不说,挑在高原进行测试,不光是因为那边的天气环境特别严酷,还能更好地考验装备的性能极限。
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印度应对高空无人机和隐身目标的能力实在不行,别说用雷达去探测攻击-11,就算是攻击-2、无侦-7这些不具备隐身性能的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印度方面都缺乏有效的拦截和打击手段。
也就是说,在针对印度的高原地区,解放军的无人机可以随心所欲地飞,不用太在意外界的干扰。
特别是像攻击-11这样的隐身无人机,几乎把整个高原空域当成自家后院。要说的直白点,要不是这次西方的卫星拍到攻击-11无人机在日喀则机场,印度人可能永远不会知道新德里的位置已经在攻击-11的打击范围之内。
倒是有点值得一提,虽然西方的卫星照片让印度知道了攻击-11的存在,但从目前边境的情况来看,这反而算是一件挺有用的事。
这就让印度高层看明白了,解放军的实力已经提高到,完全有资格去争取打一场损失低甚至零损的边境冲突了。
攻击-11展现了解放军追求减少损失的决心。在战术层面,这款武器有四个突出的优势:飞得高、视野远、穿透力强、打击精准。
多亏了无尾飞翼的设计,攻击-11即使装满弹药,升限也能超过1万米。配合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和光电设备,能在很远的距离找到印军的重要目标。
而且,攻击-11的隐身性能特别牛,飞在高空时,不会像别的无人机那样轻易被发现。它还能突破印军的雷达预警网,悄悄接近目标,完成精准打击。
要知道,印军手里的防空系统里,只有10个S-400防空营在理论上能反隐形。而且,它们的探测距离可能还比不上攻击-11的侦察和打击范围。至于预警机方面,印军的A-50EI预警机在远距离发现攻击-11,这能力也不算强。
这就说明,攻击-11无人机凭借自己的性能,可以一边避开印军的侦测,一边对关键目标搞突袭,甚至还能反制印军的反隐身设备。
而且呢,攻击-11作为一款察打一体无人机,完全可以自己搞定从搜索目标、实施打击到战后评估的整个作战流程,效率那是杠杠的。
另外呢,就算印军在战时能把一部分攻击-11击落,对解放军来说也不会造成任何人员上的伤亡。这样一来,印军在战略上就完全被动了,反击的希望都变得渺茫了。
要说的还有,除了攻击-11之外,西方在机场上还找到了无侦-7无人机、攻击-2察打一体无人机这些玩意。
无侦-7的侦察距离挺远的,而攻击-2无人机的数量也不少,加上隐身性能好的攻击-11,三种无人机组合在一起,基本能搭建一个专门打地面目标的空中作战体系。
要是真到那时,印度要是不长点记性,非要和咱们中国碰上,还得看看自己阵风被解放军又剃了个光头之后,接下来会面对哪三款无人机联手对印军的地面目标进行精准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