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七年这阵子,京城里就跟大集一样热闹,大家都在瞧着,左宗棠进了军机处,这事儿可不一般。
左老爷子本来在西北那旮旯混得风生水起,打仗不含糊,人称“左老虎”。
结果慈禧太后一纸诏书把他叫回来,让他骑马进入紫禁城,直接管起了总理衙门和军机处。
你说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吗?
可仔细一琢磨,事情哪有那么简单,权力场里头哪有无缘无故的好事。
左宗棠接着调令进京,心里其实挺复杂。
一方面觉得自己有机会在中枢露脸,面上风光,心里却有点打鼓。
他习惯了在西北当大哥,到了京城,见着满堂官员,个个都跟老狐狸似的,一个个心思全写脸上。
慈禧太后坐在上头,眯着眼睛打量他,醇亲王在旁边递眼色,恭王脸上也是阴晴不定。
左宗棠心里直琢磨:“这回进京,是给我封赏,还是让我当枪使?”
这会儿,军机处的气氛跟秋天的黄河水一样,表面平静,底下暗流涌动。
李鸿章在直隶督抚的位置上,文华殿大学士头衔响当当,却偏偏没进军机处。
左宗棠来了,外头传得热闹,说是压着李鸿章,京城里谁人不知?
可这背后,权力分配才是关键。
慈禧太后老谋深算,她知道单靠李鸿章不行,恭王背后拱着,醇王那边还在拉左宗棠,大清的局面就像过年分猪肉,谁都想多分一份,谁都不肯忍着少吃。
左宗棠入军机处后,慈禧太后立马让他主管兵部事务,说是改练旗兵,打理神机营。
神机营可不是一般的兵马,这是京城最硬的武装力量,以前一直归恭王管,后来才由恭王和醇王一起操作。
如今左宗棠和醇王搭伙,慈禧太后就是要搅搅这锅粥,别让恭王一家独大。
老左自个儿办事向来带点西北味儿,啥事儿都敢硬碰硬,进了京还那一套,结果和恭王、醇王之间磕磕碰碰,有时候连官场同僚也跟他过不去。
有野史说左宗棠嘴上老是念叨自己在西北的功劳,谁都不服气,大家背后嘀咕:“这左老虎是来抢头功的吗?”
左宗棠进了京,慈禧太后又故意把畿辅水利、鸦片税收这些活交给他。
李鸿章本来都操着这些事儿,一时间被晾在一边,心里肯定不得劲。
表面上李鸿章见了左宗棠还是笑脸相迎,心里头却暗暗盘算,瞅机会使点绊子。
军机处里有时候开会,左宗棠一句话刚出口,李鸿章就顺着话往别处带,醇王也跟着看热闹,恭王皱着眉头,场面别提多尴尬了。
慈禧这手棋下得妙,她用左宗棠制衡李鸿章,让湘淮两系谁都不能翻天,自己好在中间做主。
她还打的是长远算盘。
自打太平天国和捻军被镇压后,朝廷上就形成湘系和淮系两大派,左宗棠是湘军头牌,李鸿章是淮军大佬,两派你争我斗。
慈禧一看,这俩人不能让谁一家独大,得给他们都拴住,谁都不能太出头。
这老娘们手腕是真硬,比咱村里老太太还能算计。
说起来,左宗棠被召进京,还有一层背景。
慈安太后突然驾崩,那时候京城里都在传慈禧太后要动恭王了。
过去慈安太后一直护着恭王,慈禧不敢太放肆。
现在慈安一走,慈禧就像被解了套,开始琢磨怎么把恭王的势力压下去。
她又不敢让醇亲王太露头,毕竟醇王是光绪皇帝的亲爹,这层关系太敏感。
于是慈禧打算让醇王在幕后操盘,前头找礼亲王做傀儡。
李鸿章夹在中间,日子也难过,手上的权力被左宗棠抢了不少,还遭慈禧冷落,真是“人在官场,身不由己”。
这要搁咱河南地头上,早就有老乡在炕头上说道:“谁家娃子能耐大,就能吃好喝好,其实都得看娘说话。”
左宗棠的性格在西北当惯了“自家大老爷”,到了京城,还一身“老虎脾气”,见谁都不惯着。
军机处里开会,他总要争个面子,哪怕跟恭王、醇王对上也不怕。
结果呢,官场风气不一样,京城里讲究的是“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左宗棠有时候话说得太直,惹得大家心里不舒服。
老李鸿章表面上笑呵呵,背地里却拉着朋友圈儿一起给左宗棠添堵,有些地方督抚也开始联手抵制。
那时候神机营的事儿就是个风口浪尖,左宗棠想管兵,恭王不乐意,醇王看热闹,慈禧太后心里美得很。
一次会上,左宗棠说:“神机营要练得像西北军那样才行。”恭王冷冷地插话:“西北军归你管,京城兵马还是有规矩的。”醇王在旁边打哈哈:“两位老爷子都能耐,谁说了算,咱听太后安排!”场面一时让人哭笑不得。
左宗棠在京城日子过得不轻松,跟在西北比天差地别。
他想凭着自己的本事在军机处扎下根,可惜没摸准慈禧的心思。
慈禧太后其实用他就是为了牵制李鸿章,左宗棠做事太实诚,没给太后留下转圜余地。
京城里这些达官贵人,哪个不是八面玲珑?
左宗棠偏偏来个“大实话”,结果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
不到半年,慈禧太后就下令把左宗棠外放,去做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
有人都说他在军机处没干出啥名堂,被赶出来了。
其实这也是权力分配换个格局,大清朝的蛋糕,谁都想多分一块,慈禧太后就是那个拿刀切蛋糕的人。
左宗棠跟李鸿章斗得头破血流,恭王、醇王也各自算计,整个朝堂就像咱村里大锅搅粥,谁都搅不匀,谁都吃不饱。
历史里头这些事儿,和现在人们在单位、家庭之间斗心眼,有啥区别?
左宗棠是个倔脾气,李鸿章是个会来事儿的,慈禧太后是个“老算盘”,谁能在这局里全身而退?
老话说“墙头草随风倒”,在这京城里,风向变了,谁都得赶紧找准自己的位子。
左宗棠当时要不是性子太直,说不定还能在京城多混几年。
李鸿章也是,表面上笑嘻嘻,心里算盘打得比谁都快。
大清朝的顶层博弈,没人能独善其身。
左宗棠运气好,被慈禧太后当枪使,风光了一阵,也就那么回事。
等到风向一变,又被打回原形。
这权力场嘛,和咱们吃席一样,桌上永远坐不下所有人,有人吃得欢,就有人只能喝稀饭。
左宗棠、李鸿章、恭王、醇王个个都不傻,都有自己的打算。
要是把他们拉到咱村头的大炕上,估计能聊上三天三夜,谁都不服谁。
慈禧太后坐在主位,冷不丁扔一句:“你们都行,还是我说了算。”这事儿过去百年,官场里的规矩没怎么变,谁会做人,谁就能吃香喝辣。
左宗棠最后还是被外放了,李鸿章继续在京城周旋,慈禧太后一如既往地掌控全局。
读到这里,谁还能说宫廷权谋和生活里没关系?
分蛋糕的时候,谁都想多来一块,关键还是得看谁手里的刀快。
本文就是想把社会正气给宣扬起来,压根没有要去侵犯版权或者肖像权的想法哈。要是真有侵权的情况,就赶紧联系我们,一起商量着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