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裂开的声音,像玻璃在公众心上划了道口子。湖南那家线缆公司里,被砸碎的不只是摄像机,还有普通人想知道“这电线安不安全”的权利。
记者带着检测报告过去时,手里攥的是刘先生的焦虑。买的电缆,国标达不到,企业自己说的标准也够不着。这哪是电线,分明是埋在墙里的定时炸弹。
企业负责人开始还客客气气,说“走法律程序”。转头就变了脸,拳头比道理来得快。摄像机成了碎片,记者的眼镜碎了,牙龈在流血。这架势能吓住人,却捂不住已经露馅的质量问题。
警方到场后,企业说记者“侵权”。要删视频被拒,就说侵犯隐私、肖像权、商业秘密。按这说法,顾客问“东西为啥不合格”,是不是也算多管闲事?
中国记协看得明白:采访是记者的权利,监督受法律护着。《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写得清楚,谁也不能随便拦着记者干活。这不是空话,是给公众知情权撑的腰。
这家企业不是头一回犯事。2017年就因为无证生产不合格电线被罚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数据摆在那,2024年全国查了1.2万起电线质量案,近两成是“二进宫”的企业。罚一次不长记性,难道要靠砸机器混过去?
网友的评论戳中要害:“上次罚完没改,这次是想把证据砸没?”“连自己定的标准都达不到,好意思卖?”这些疑问,比摄像机的碎片更扎人。
去年有家企业更绝,记者查环保问题,直接把人锁在厂里两小时。最后企业认罚道歉,可类似的事总在重演。就像有人觉得,堵上记者的嘴,比把产品做好更容易。
中国政法大学的报告里说,近三年企业拦着记者采访的事,一年比一年多,增长了12%。其中三成多还动了手。这些数字背后,是记者采访时捏着的汗,是普通人想知道真相时犯的难。
碎了的镜头能换,记下来的事实擦不掉。大家想知道,这些不合格的电缆卖了多少家?会不会哪天突然出问题?更想知道,为啥有人敢这么横?
问题可能不止在这家公司。要是藏着掖着比老老实实做事更划算,要是欺负记者比解决问题成本更低,那今天碎的是摄像机,明天碎的可能是大家对产品安全的信任。
有人说,得重罚,让他们不敢再犯。有人说,得给记者更多保护。可最实在的是,企业得明白:砸机器挡不住较真的人,产品不合格,迟早会被揭穿。
最后琢磨个事儿:要是记者带着证据上门都要挨揍,那咱普通人买着问题产品,能找谁好好说道说道?这个问号,比碎镜头的声音更让人心里发堵。
#记者调查企业遭阻扰采访设备被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