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总能听到,真的,耳朵都快起茧了,那些唉声叹气的父母:“我们家那孩子,唉,大学读下来几十万,现在呢?一个月就挣那么两三千块钱。”听听这口气,这意思不就是说,这笔教育投资算是砸手里了,打了水漂。按这收入,猴年马月才能赚回学费啊,十几年?怕是都不够。
但你猜怎么着?真有些父母,那心态可完全不一样。他们就那么坦然地,看着自家本科毕业的孩子,在街边支个小摊,或者穿着那身蓝的黄的衣服在城市里送外卖,再或者,就在餐厅里端个盘子。你以为他们会觉得丢人?不,有些父母甚至还会卷起袖子,陪着孩子一起干。这事儿,想想就觉得挺有劲的。
很多人,尤其是父母那辈人,脑子里有个结,解不开。那个结就是: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捷径。他们就是这么过来的,也是这么教孩子的。“你可得好好读书啊,将来找个好工作,坐办公室,吹空调,千万别像我们,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或者在工地上搬砖。”
这逻辑在他们那个年代,没错。那时候,一个中专生,真的,都有机会挤进体制内,那大学生就更别提了,简直是各大公司的香饽饽。可惜啊,时代这东西,跑得比谁都快,父母的经验早就成了“老黄历”。现在的现实是什么?大学生,满地都是。本科文凭这东西,早就没了当初“物以稀为贵”的光环。当一样东西变得随处可见,你说它的含金量还能剩多少?
说到底,把读书跟“改命”划等号,这本身就是一种期望过高的误解。你翻翻历史书,杜甫、蒲松龄,那学问大不大?学富五车吧?不也照样穷困潦倒了一辈子?古代读书人想出人头地,得靠科举,可真正能金榜题名的有几个?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不都是陪跑的么。
那大学到底读了个什么?我觉得,它首先是在完成一次社会分层,这个很现实,但更重要的,是一次认知和精神上的洗礼。它让你有机会,真的只是有机会,超越一部分同龄人,让你用更开阔的眼光去看这个复杂的社会,也让你拥有了进入更多行业的可能性——注意,是可能性,不是保证书。读书是为了让你成长,让你成熟,不是为了让你拿个文凭去兑换一份高薪工作。当父母把本科学历当成“改命”的船票时,反而是在给孩子穿上一件无形的“孔乙己的长衫”。这件长衫一旦穿上,就再也脱不下来了,让他们悬在半空,高不成低不就,既赚不到想要的钱,又放不下那个读书人的身段去踏踏实实地干点什么。
放下面子,真的,才能赚到里子。
当父母能把自己那些陈旧的经验放一放,睁开眼看看现在的社会,看看自己孩子的真实处境,那时候再去看孩子毕业后去摆摊、送外卖,心里那股劲儿,也就顺了。
有些年轻人,你别说,他们这么选,还真不完全是出于无奈。他们觉得,比起在写字楼里天天对着电脑,跟人勾心斗角,没完没了地内卷,一个月能自由自在地赚几千块,心里头反而更舒坦。我上次点外卖,就碰到个小伙子,笑得特别阳光,他说他试过好几份暑假工,最后发现送外卖最自由,没什么门槛,平台给钱也准时,没人欺负新人,想干就干,不想干了拍拍屁股就走。
当然,更多人是把这当成一个过渡。我看过一个报道,说很多年轻人现在都在盒饭行业里找机会。有的人是被公司裁了,没办法,靠卖盒饭先撑过去;有的人是工作压力实在太大了,辞了职,通过做盒饭来调整身心。卖盒饭嘛,成本不高,收入也有限,但对于那些正好处在人生低谷里的人来说,这就像一根救命稻草,最起码,能让他们先活下来。
对于大多数刚毕业的本科生来说,先有一份能养活自己的收入,真的比眼高手低地坐着等一个虚无缥缈的机会要强太多了。劳动这事儿,它本身哪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有分别的,是人心的格局。心里狭隘的人,眼里容不下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而格局大的人呢,他对每一种靠自己双手吃饭的方式,都抱着敬意。
我见过一对母子,就在路边,一起摆摊卖冰糖水。不忙的时候,妈妈守着摊子,儿子就坐在旁边的小马扎上,安安静静地看书。他正在准备考公,但没有选择窝在家里当所谓的“全职子女”。周围的街坊邻居都熟悉他们,常常来光顾,那种赞许,是发自内心的。
没错,摆摊、送外卖、端盘子,这些都只是人生的一个起点,它又不是终点。父母们真的,真的不必觉得丢人,更不用觉得孩子的书白读了。就算,就算孩子真的就此选定了这条路,那又怎么样呢?你看看今天街上那么多店铺的老板,当年有多少不是从一个小小的摊位开始的?
有个词叫“冷庙烧香”。就是在对方还没起来,还落魄的时候,你就去帮他一把。等他日后功成名就了,自然会念着你的好。父母对孩子,其实也需要这种智慧。
当孩子本科毕业,选择去摆摊送外卖,收入也就刚刚够养活自己,这时候,父母如果能积极地拉他一把,而不是在那儿指责、抱怨,这份支持的意义,远远超过了钱。一句“不管你干什么,爸妈都支持你”,就能瞬间把两代人的距离拉近,能化解掉无数潜在的矛盾。
父母甚至可以大大方方地告诉亲戚朋友:“那个送外卖的小伙子,看见没?我儿子。”这种坦然,这种乐观,才是子女在外面闯荡的最大底气。当全世界都可能看轻他的时候,只有父母的认可,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有个理论说,人一生中百分之八十的财富,是在四十岁之后赚到的。我特别信这个。父母要学会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别老盯着孩子二十几岁的样子,多想想他四十岁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到那个时候,他早就在社会的风浪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航向。
说到底,父母最大的远见,从来不是给孩子规划好一条看起来完美无缺的金光大道。而是当孩子自己选择了一条布满荆棘的小路时,你愿意递给他一双最结实的鞋,然后告诉他:“孩子,别怕,大胆去走,家永远是你的港湾。”这份毫无保留的信任和支持,才是对孩子教育最成功的回报,也是一份永远,永远都不会“亏本”的终极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