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盛夏芬德拉》的火爆,毫无疑问让郭宇欣一夜之间成为当下最受关注的女演员之一。30亿播放量——这个数字不仅是短剧史上的光辉纪录,也是她从默默无闻到“短剧女王”逆袭的最好见证。可就在事业迎来巅峰之际,她却选择以民国剧《玉簟秋》的女二身份结束了属于“芬德拉”的荣光,开启了另一个全新的演艺篇章。这样的一步棋,注定让吃瓜群众议论纷纷。
且不说短剧市场如今如火如荼,七分钟的时间短、故事节奏快、比长剧更能迅速吸引注意,《盛夏芬德拉》的爆红也再次验证了短剧的市场潜力。只是,如今的流量时代里,新晋演员借助短剧爆火后往往奔着“更火”去,担心稍有喘息,光环便离得远了。可郭宇欣则反其道而行,不蹭热度,不急着蹿升主角位,而是直接选择钻进民国剧的怀抱,扮演一个复杂且富有张力的女二号角色。这一操作,虽自带风险,却透着一股从容和自信,说白了,她不怕流量的大潮过去,不用疯狂捞钱,她更想静下心来演一出戏。这样的演员,难道不值得我们多瞧几眼吗?
当然,拿着30亿点击量的标签,转身选择演一个非主角,这不仅仅是平静过后的归零心态,也是一次精打细算的职业规划。《玉簟秋》的故事基于灵希的经典民国题材小说,铁定自带流量;女二号陶紫宜也绝非平平无奇的花瓶,她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成长和蜕变。尤其是从骄纵任性千金到因情感错位走向婚姻的僵局,再到在动荡时局中逐渐黑化,这种多层次的角色设定简直是演技的试金石。显然,这次郭宇欣是在告诉观众,这不是运气,也不是“短平快”的流量神话,她有更斑驳的演技储备和更长远的演艺规划。
但不得不说,不是所有演员都敢在爆红后如此理性转型。毕竟娱乐圈里的流量号召力比天气还具备变化属性,昨天是“短剧女王”,今天可能就被新的爆红剧遮了风头。如果不借着热度乘风破浪,可能转型路上稍有不慎就会落入“人气滑坡”的困境。然而,郭宇欣的这个选择无疑喊出了“我不怕”,她大概是很清楚热度的背后是浮光掠影,而演员的立身之本却是沉淀的演技。与其成为流量永远的奴隶,倒不如放慢脚步,在更有分量的作品里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从配角到主角再到独特的女二号角色,郭宇欣的演艺之路像极了她名字的谐音,既有“欣欣向荣”的果敢,也有“不惑于外”的风度。如果说《盛夏芬德拉》让她完成了“一战成名”式的爆发,那《玉簟秋》里的陶紫宜,就是对观众的一次庄重承诺,她在用行动告诉我们除了流量,她还想追求演技的厚度和角色的深度。观众眼前的不是短暂灿烂,而是一颗努力燃烧的恒星。
回头看看郭宇欣最初的几部戏,丫鬟、侍女、一个不起眼的“莉莉”,那会儿她完全是个平凡的小透明,站在镜头旁边都可能被忽略。如今,30亿播放量为她冠上“短剧女王”的称号,甚至让人恐惧她会成为下一个流量的傀儡。此时此刻,她却在横店的开机仪式上,带着一张安静的微笑脸,用演技和作品说话,而不是把自己推销成市场的机器。娱乐圈浮躁者如是,小心翼翼地贪名逐利;那些偶尔的踏实和冷静,却很容易成为人群中的那抹亮色。
至于《玉簟秋》是否能成为她迈向演技派的敲门砖,或者让她从短剧的桎梏里彻底解套,那还是个未知数。但她对角色的期待和重视至少传递出一种态度流量的光环固然耀眼,但真正能在娱乐圈里“长红”的,往往是不随波逐流的实干家。
那么,我们作为观众呢?是否也该想想自己对于演员的真正期待。到底是愿意看到他们在狗血剧情里反复消费形象赚快钱,还是期待他们稳扎稳打地用演技去改变这个以流量为本的圈子?这个问题,或许从某种意义上比任何热点都来得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