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 年朝鲜战争,金日成刻意淡化志愿军 71.8 万战绩:卡明斯揭开教科书背后国族冲突
卡明斯的这句“志愿军消灭联军 72 万人,朝鲜教科书只字不提”,像一记重锤,砸碎了无数人的刻板认知——不是中国学者,不是朝鲜学者,而是美国人,戳穿了两国历史叙述背后的隐秘较量。明明是同仇敌忾,流血牺牲,却在彼此的课本里变了模样。这种反差,足够让人愤怒,也足够让人无奈。
历史的冲突,并不是一朝一夕。时针拨回 1592 年,丰臣秀吉的倭军横扫朝鲜。朝鲜自认“小弟”,向明朝搬救兵。李如松率四万辽东铁骑,杀得倭军丢盔弃甲。但等到朝鲜官修史书落笔,明军的血与火只留几行字,主角却变成了李舜臣和朝鲜水军。百年前的史书如此,百年后的教科书依旧如此。人情冷暖,国族自尊,在史料里一览无余。
四百年后,镜头切换。抗日烽火燃遍东北,朝鲜沦亡,大批青年流亡中国。黄埔军校一期,就有朝鲜革命者身影。他们在工农运动、建党工作中拼杀,韩明洙 1920 年在北京加入共产主义小组,成为先锋。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更多朝鲜青年奔赴东三省。汪清、珲春、延吉,游击队如雨后春笋,朝鲜籍骨干撑起了抗日战线一角。中共满洲省委的档案还记着,1931 年起,东满特委派人组建游击队,朝鲜革命者成了抗日骨干。周保中回忆,“经中共接收的原朝共党员约有两千多人,多于东北原有党员好几倍。”这不是空口白话。金日成、崔石泉、李红光,和中国共产党并肩发布《告中、高民众书》,号召两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1932 年金日成被派去汪清县,组建游击大队,任政委,梁成龙任大队长,队员九十余人。延吉游击队、东满游击队,也以朝籍革命者为主力。东北抗日战线,朝鲜人是重要一环,但决定胜负的,还是杨靖宇部。杨靖宇带领抗联第一路军,十四年间作战二十余万次,歼敌十八万。1936 年梨树甸子伏击战、摩天岭大捷,震撼南满。全国抗战爆发,杨靖宇单独激战三十三次,歼灭敌军一千四百余人。抗联才是东北抗战的中流砥柱。
到了解放战争,朝鲜青年依然不舍离去。六万朝鲜青年主动参军,三大主力师(164、166、156师)兵力四万余人,锦州攻坚战三千朝鲜战士率先登城,金日成亲自率队突破西北角。李富春赴朝筹措军需,朝鲜输送大批武器弹药,数千青年补充前线,铁路开放、伤员照料,一桩桩一件件,写进了东北战场的胜利史。周保中在 1946 年吉林群工会议上还专门肯定,“朝鲜革命群众和共产党员为中国东北抗日与解放斗争贡献了光辉灿烂的伟大功绩。”央视网至今仍在回顾那段历史。
但这些,都没能获得朝鲜官方史书里“天花乱坠”的赞誉。于是,到了 1950 年,轮到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迎着美军的炮火,为朝鲜流血牺牲。71.8 万联合国军被歼伤俘,志愿军的名字却在朝鲜教科书里几乎消失。只留下“祖国解放战争”几个字,金日成领导、人民军英勇,志愿军成了“需要指导的辅助力量”。《金日成将军和彭德怀司令》一书里甚至虚构了彭德怀拜谢金日成的情节。彭德怀如果没有力主出兵,朝鲜金日成政府怕是早已被美军打进长白山。
这份刻意淡化,背后是金日成 1955 年提出的“主体思想”。朝鲜要自主、自立、自卫,历史叙事里不能有“外部大规模援助”的痕迹。教科书不提中国,是自尊,也是政治选择。但朝鲜并没有否认志愿军的贡献。每年纪念日,中朝友谊塔下依旧有公开活动,民间和官方都高度评价志愿军。只是,在课本上,英雄的脸变了模样。
历史的真相,总有两副面孔。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英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叙事。那些在中国史书里闪耀的朝鲜青年,在朝鲜教科书里可能只是配角。那些曾经并肩作战,血洒疆场的志愿军,在朝鲜课本里只剩零星几笔。卡明斯的揭示,让人心头一紧,也让人明白:国族的记忆,从来不是单一的。那些牺牲和付出,不会被历史轻易磨灭。
每年秋天,平壤的老人们会在友谊塔前静静站着,嘴里念着那些逝去的中国战士的名字。历史的风,吹过石碑,也吹过每一个国家的心里。谁能忘记,这段并肩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