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欧盟财长会议上传出一个消息:准备取消150欧元以下跨境包裹的免税政策。这事本身不算新鲜,毕竟欧盟内部对税收政策的调整一直在讨论,但德国财长克林拜尔在会上说的那句话,直接把这场技术性讨论变成了一场舆论风暴——"我们不需要中国垃圾。"
话音一落,整个会场的气氛都变了。这不是什么私下抱怨,而是在正式场合、对着媒体镜头说出来的。克林拜尔的意思很明确,他认为中国电商平台利用现行免税政策,以低价商品冲击欧洲市场,本地企业根本没法竞争。法国财长罗兰·莱斯库尔也跟着表态,希望这项政策"最好2026年初就生效"。两国联手推动,欧盟各国财长很快达成了政治协议。
但问题是,这话说得太满了。因为就在同一天,路透社曝出另一条消息:克林拜尔即将率领一个"德意志金融天团"访问中国,德国商业银行、德意志银行、安联保险、德意志交易所等金融巨头的代表全都在列。一边骂着"中国垃圾",一边带着本国最核心的金融资本往中国跑,这种操作让人看不懂,也让人觉得讽刺。
数据摆在那,谁也绕不过去
欧盟的数据显示,2024年有46亿个价值低于150欧元的跨境电商包裹涌入欧盟,比前一年翻了一倍还多。这些包裹里,91%来自中国。算下来,平均每天有超过1100万个包裹从中国发往欧洲。Temu、Shein这些平台,凭借物美价廉的商品,深深触动了欧洲本土零售商的神经。
欧洲商家抱怨,中国小包裹利用了"150欧元以下免关税"的政策漏洞,以极低成本冲击本地市场。于是欧盟委员会提议取消这一免税政策,原本计划2028年实施,但法国和德国显然等不及了。法国政府甚至已经单方面对Shein在法国的线上销售按下了暂停键。
欧盟委员会负责贸易和经济事务的委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称这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表明欧洲"认真对待公平竞争"。具体方案可能包括对直邮至消费者的小包裹征收每件2欧元的固定费用。听起来合理,但实际操作起来,问题可能比想象的多。
美国已经试过一次,结果不太好
这种事,美国今年4月就干过。特朗普政府宣布从5月2日开始,取消对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价值800美元以下包裹的免税政策,关税一上来就是120%。结果呢?一个月不到,关税就跌到54%。
为什么?因为消费者不干了。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报告显示,这条政策让美国消费者至少多承担了110亿美元的成本。免税政策本来是为了扶持小微企业、给低收入群体多一种消费渠道,还能降低海关的分类检验成本。这不光是贸易政策,还是民生问题。
欧洲现在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原本几十欧元就能买到的小商品,加上关税、清关费用,价格可能直接翻倍,物流时间也会变长。尤其是对低收入群体来说,这种变化可能让他们失去唯一的平价购物选择。更何况,欧洲本地的电商平台在效率、价格和产品丰富度上,本来就不占优势。靠关税限制外来商品,只能让市场失去活力。
德国的经济状况本来就不容乐观。2023年和2024年,德国连续负增长。今年上半年,破产的企业就有11900家,工业产值缩水4.3%。能源政策的失误让用电成本翻倍,不管居民还是工厂,都压得喘不过气。在这种环境下,对中国小包裹收税,真能保住本土制造?几乎没戏。
德国自己也离不开中国
克林拜尔的"垃圾论",首先当然是说给欧洲本土那些倍感压力的零售商和中小企业听的。他必须展现出保护本土市场的强硬姿态,这是当前欧洲政治生态中的一种"正确"。其次,这话也是说给欧盟内部的对华强硬派,尤其是法国听的。在围堵中国电商这个问题上,德国需要和法国站在一起,以显示"欧洲的团结"。
但讽刺的是,就在克林拜尔发表这番强硬言论的同时,他访问中国的计划却暴露了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对华政策中最真实、也最矛盾的一面:一方面在政治口号上展现强硬,另一方面在经济现实面前又不得不寻求合作。
德国这个昔日的"欧洲火车头",经济持续低迷。今年以来,美国对大多数欧盟输美商品加征了关税,这对德国的汽车、机械和化工产品等传统优势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德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同比下降了7.4%,其中8月份的单月同比降幅更是高达23.5%。
反而是在美国关税政策的"助攻"下,今年1月至8月,德国与中国的贸易额达到了1634亿欧元,超越了德国与美国的贸易额(1628亿欧元)。中国重新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今年前8个月,德国从中国的进口额还增长了8.3%,达到1088亿欧元。
这种紧密的经贸联系,使得德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远超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有研究指出,如果考虑全部来自中国的上游产品,德国工业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度可能高达46%。这种深度依赖在关键行业体现得尤为明显。
德国三大车企——大众、宝马、奔驰,超过30%的全球销量依赖中国市场。大众汽车的首席财务官曾明确表示"我们不会放弃中国"。在电动车领域,大众汽车集团今年一季度在中国交付了69.4万辆汽车,其中电动汽车交付量同比大幅增长91%。化工巨头巴斯夫也在持续推进其在广东湛江的一体化生产基地建设。
甚至德国能源公司莱茵集团的太阳能电站,也有40%的组件来自中国的隆基绿能。西门子能源公司的高管也曾表示,其风电业务几乎完全依赖中国的稀土永磁体供应链,若要更换供应商,成本将高到难以想象。德国自身对中国稀土的进口依赖度高达92%。
征税能解决问题吗
欧盟的算盘很清楚,就是想靠征税来给本土产业争取喘息机会。问题是,中国电商的优势并不是靠偷税漏税撑起来的,而是靠完整的产业链和灵活的供应系统。从设计、生产到配送,每一个环节都压缩了成本。哪怕加了税,中国商品的价格可能还是比欧洲本地产品便宜。
这种情况下,征税就成了"多此一举":消费者不满意,本地企业也没变强,反而损害了中欧之间本来脆弱的贸易关系。更尴尬的是,中德之间马上还要开一次高级别财金对话,时间定在11月17日,北京。何立峰是中方牵头人,德国这边则由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带队。
按理说,这种场合大家都是摊开账本谈合作的,可偏偏在开门见山之前,克林拜尔先在另一张桌上砸了杯子。本来,这应该是一次加强合作、缓解摩擦的机会,现在却因为这一纸新规,气氛变得紧张。如果中国方面决定反制,或者在合作上态度变冷,那欧盟可能会得不偿失。
欧洲的消费者也在用钱包投票。今年上半年,中国电动车在欧洲的销量同比增长超过30%。甚至在中国对稀土出口实施管制后,欧洲买家却在加紧囤货,导致中国稀土出口量在某一时期同比暴增60%。这种"口嫌体正直"的状态,将欧洲对华政策的内在矛盾暴露无遗。
结语
欧盟表示,这项征税政策将在2026年正式实施,接下来的几个月还要和成员国进一步商讨细节。到时候,不排除有国家提出异议,毕竟并不是所有欧盟成员都支持这种"保护主义"做法。
德国财长的一句话,把这场本该是经济政策的调整,变成了中欧贸易关系的新敏感点。"不要中国垃圾"这句话,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容易引发误解和情绪化对抗。欧盟想要保护本土市场可以理解,但方法不能太粗暴。
在全球化时代,想靠筑墙来阻挡外来商品,已经不现实。更何况,中国电商的成功,不是靠"走后门",而是靠效率、规模和用户体验。如果欧盟一味用关税回应竞争,只会让市场变得更封闭,让消费者付出更多代价。而保护主义的收益,往往只是表面风光,背后是竞争力的进一步下降。
中国和欧洲本来就是互补的贸易伙伴,一个有制造优势,一个有市场空间。把合作变成对抗,只会让双方都受伤。想要真正实现"公平竞争",靠的不是限制别人,而是提升自己。这个道理,德国人应该比谁都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