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幕发生在香港市场,距离上市刚过去短短两个月,回头一看5月中旬A+H同时上市的画面还历历在目,如今H股涨幅已超过七成,A股却只是缓慢爬坡,港股和内地市场的分歧一下被放大了。
其实就在本周三,也就是2025年7月30日,宁德时代即将发布中期业绩报告,很多人都在等一个答案,市场的情绪也变得越来越紧绷——有人说,这或许就是股价异动的导火索。
回顾今年一季度,宁德时代的财报其实很亮眼,847亿元的营收,139亿元的净利润,毛利率和净利率都在稳步提升,这组数据给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尤其是在新能源大环境高景气的情况下。
但真正让人警觉的,是自5月上市以来,AH股的分化越来越明显,到了7月,H股涨了35%,A股只有13%,差距像被放大镜照着一样,溢价率直接拉到40%以上,这在整个港股市场也极为罕见。
中信证券研究部倒是给过一个说法,南向资金的流入让港股重新定价,A股优质资产赴港上市加大了溢价指数的下行空间,港股流动性在改善,估值差距也被慢慢拉平。
其实不少分析都在讨论,这波溢价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有人认为是国际资本对中国核心资产的重新估值,也有人觉得是短线资金情绪和筹码结构变化在起作用——观点很多,真相却没有标准答案。
回头去看数据就会发现,能实现H股比A股高溢价的A+H公司其实不多,160只相关港股里,能做到这一点的不到10家,而且溢价一般都很低,宁德时代这40%的溢价实在太扎眼。
招商国际的报告里说,上市初期锁定期、做空股份大量借出,逼空效应就出现了,个人投资者情绪高涨,市场短线资金的情绪被点燃,这种极端行情其实很危险。
Wind在7月25日的数据也很说明问题,宁德时代H股未平仓卖空股份已经翻倍,从上市初期的1040万股涨到2681万股,空头和多头的博弈越演越烈,摩根大通的空头仓位更是在7月11日从3.59%升到4.09%。
这说明,虽然股价创新高,空头还是在加码,市场的分歧正在扩大,尤其在中报披露节点,空头被逼空的风险也在迅速累积,短线资金随时可能引爆一场剧烈波动。
Choice披露的二季度末数据也很有意思,宁德时代是公募基金第一大重仓股,持仓市值1427亿元,摩根大通作为外资公募的代表,持有超23亿元,外资和内资都在加注,但立场未必一致。
再看韩国证券存托结算院7月15日的数据,韩国投资者今年以来累计交易中国内地和香港股市已经超过54亿美元,宁德时代、小米集团、泡泡玛特等龙头公司成为热门标的,境外资金的热情也在推高港股市场的复杂性。
这种局势下,宁德时代H股溢价大幅偏离市场平均水平,单靠估值逻辑根本说不通,短线资金的情绪、筹码分布、多空对抗才是推动行情的深层动因。
这一切的背后,是南向资金、港股流动性、全球资本结构变化的深层博弈,也是新能源行业周期、核心资产估值逻辑的再一次自我校准,短期的涨跌只是表象,真正的力量其实在水下。
市场的故事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宁德时代的港股溢价还能撑多久,A股和H股的分歧会不会继续拉大,又或者在某个突然的节点上重新归于一致,一切都悬而未决。
有时候,所有人都在等一个信号,也许下一个交易日,就是故事新的开始。
宁德时代H股溢价狂飙:2万亿港元背后的资金博弈与风险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