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3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会见了即将去台湾的李济深前卫士长,以及英国人马坤。
马坤的经历挺精彩的,他本名莫里斯,在人生最低谷时遇到了孙中山,把孙中山当成偶像,渴望留在他身边干活,并且成为孙中山的忠实保镖,曾经为孙中山挡枪,右手还中弹了。
宋庆龄给他取了个中文名字“马坤”,之后他右臂受伤了,又开始刻苦练习左手射击,宋庆龄还赐予他一个新绰号,叫“双枪马坤”。
孙中山去世之后,马坤一段时间内都不知道该往哪儿走,他曾担任孙科的联络员,还在宋庆龄身边做过便衣保镖,和孙中山一家之间的感情也变得很深厚。
正是凭借这段特殊的经历,1956年,周恩来和他交谈时,曾希望让他代替自己去联系孙科:
不能让孙中山先生的儿子一直在国外漂泊不归,中国政府仍然希望孙科先生早点回国。
确实,宋庆龄留在大陆,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敬重,要是孙科回来,也能和家人团聚。
马坤把话说到那儿了,可孙科一点反应都没有,虽然结果差强人意,但早就猜到会是这样。
孙科呢,是孙中山的独生子,他是孙中山和原配卢慕贞生的。
在民国的政坛上,孙科的名字自然不能不提。虽说有这么一位伟大的父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过得特别幸福。整个人的一生,成就平平,政治上也挺吃力,甚至有人戏称他“没啥存在感”,以善变的政治态度出名。
胡汉民曾经评论孙科,说过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因为他是孙中山先生的儿子,所以带着革命的性格;因为他是在国外长大的,所以带着洋人的脾气;因为他是独子,所以有点大少爷的架子。有时候他只是表现一种脾气,有时候两种同时发,也会三种一起发。
他曾担任过国民党政府的广州市长、广东省建设厅厅长、国民政府的交通部长、铁道部长、财政部长等多个职位,虽然官位不少,但成就算不上突出。
孙科在1931年和1948年两次当选行政院院长,可惜加起来就不过三个月时间。
1948年12月,孙科作为行政院院长派出钟天心带领的和谈代表团,试图与中共展开对话,并提出“先行无条件停战”的建议。
中共态度相当坚决:国民党根本没有资格谈其他条件。
1949年1月,蒋介石第三次辞职后,李宗仁接替行使总统职务。孙科因为竞选副总统不顺利,和李宗仁之间也因此结了仇。
此后,孙科在不少事情上都有意与李宗仁作对,加上蒋介石也不断为难他,导致李宗仁的政令无人遵从。
李宗仁曾去上海想劝孙科回来南京,可孙科一点也没搭理他,还在李宗仁不同意的情况下,私自决定把政府机关迁到广州。
蒋介石也下令把国民党中央党部迁到广州办公,还开始着手把行政院也搬到那边。
孙科一再跟李宗仁闹矛盾,这事儿对李宗仁来说,算是挺打击人的。他自己跑到广州去找孙科,态度特别谦逊,既是“拜望孙院长”,又是一再“恳请返京接管一切事宜”。
李宗仁谦虚恭敬的同时,也想尽办法打破孙科在广州的势力。于是他亲自去找一些粤籍的国民党要员,大家都劝孙科赶紧回京去。孙科也不得不低头,回到北京后,很快就辞去了行政院长的职位。
孙科一直很尊重宋庆龄,得知孙科尴尬的处境后,宋庆龄立马打了个电话过来,劝他做出正确的决定:留在大陆。她还承诺,只要他愿意留下来,她会和中共中央沟通,帮他解除所有顾虑。
孙科还在犹豫,他想跟宋庆龄好好聊聊,看看有没有别的办法。
那会儿宋庆龄正被不少反动分子逼着离开大陆,她躲在一个偏僻点的地方。她大概也能猜到孙科来找她,是想劝她离开,于是她语气坚定地对孙科说:“哲生,你要是想留在大陆,我才能告诉你,否则你也不知道我在哪儿。”
孙科忍不住眼眶一湿,轻声说道:“夫人的严格我明白,容哲生你还是三思吧……”
后来,孙科也跑去奉化跟蒋介石见了个面,然后就赶紧去了香港,暂时住下了。
在香港的国民党官员们每天都有人上门找孙科,大概一两个左右,他也挺为难的。这些人都向他借钱,孙科其实也拿不出太多,一次就给他们10元港币打发过去。后来找他的的人越来越多,每人还缩到5元了。到了香港,他也没办法完全脱身,日子过得也是挺麻烦的,事情一大堆。
中共方面一直热情联系着孙科,希望他能回来北京,参与新中国的建设事宜。
可是孙科挺脾气,他对中共最终赢得革命胜利有很强的不认可。国民党败得一败涂地,让他觉得又气又难过,也看不到国民党的未来在哪了。
这样的失望情绪一直缠着他,让他对政治上的事都觉得特别疲惫,心里没底。
香港给他的感觉不太妙,他也没打算长久留在那儿。
眼前就两条路摆着,要么去台湾,要么就去海外。
孙科和蒋介石之前合作时,矛盾挺多的,他也清楚蒋介石跟自己不是一路人,去了台湾,过去的恩怨肯定会被重新激起来。
要不干脆远走他乡,避开蒋介石身边那紧张的氛围,免得怕他“秋后算账”,不如提前离开更放心。
孙科最后决定出国找子女,打算申请护照,可是出了一些差错,导致他的护照一直没能批准下来。
在1949到1950年那阵子,一个广州来的女子公开宣称自己和孙科有关系,她打算控告孙科遗弃,不仅把官司告到了香港法院,还把事情闹到了台湾,目的就是想让孙科给她一大笔分手费,事儿闹得挺轰动。
这事儿的背后,还藏着孙科的政敌在推波助澜,他们可不想孙科去台湾。
到了1950年春天,香港的法院判孙科赢了官司,最终他得以去了国外。
孙科夫妇经过印度和希腊,最后到达法国,暂时寄居在好友傅秉常在乡下的房子里。等拿到美国护照后,他们就直接前往美国,先后在两个女儿的家里安顿下来。
孙科在美国落脚期间,蒋介石对他几乎不理不睬,只有一些老朋友会偶尔到他的住处看望他。国民党在美的机构,和孙科从来没怎么打过交道,作为“国父的唯一子”,似乎大家都挺默契地把他当成了不存在似的。
1954年,孙科跟老婆一起搬到了加州,在洛杉矶郊区住着,由他们的次子孙治强负责照料。
孙科曾用24年分期付款的办法,在洛杉矶买了套房子,住了四年后觉得环境实在难以忍受,就把房子卖掉了,又在洛杉矶南边面向大海的地方再买了一套。
其实起初,孙科和夫人在海外的日子过得特别滋润,两人还常常跑欧洲各国看看,到处都住高档宾馆。也就那段时间的旅游,让孙科的心情变得好了不少。
不过,孙科一直在美国坐享清福,没有什么稳定的收入。以前身居要职的他,根本不懂得怎么赚大钱,有再多的钱也难免会用得差不多,最后都得靠子女们来帮衬。
1961年,陈诚以“副总统”身份飞到美国,连孙科都没去看看,顶多也就随便打个电话打个招呼。
这些年,孙科日子过得挺拮据,什么事都得自己来,节衣缩食挺省着点。
孙科夫妇原本对住非高档酒店、吃普通餐饮挺挑剔的,但到了后来,只能自己动手做饭、洗碗,还得自己打扫房间。
还有些报道提到,孙科夫妇在最困难的时候,只能靠吃番薯来充饥。
孙科的夫人陈淑英在晚年的回忆录里感叹道:
那是一间租给当地人的房子,四周都是用木板拼凑起来的,就像海边专为游客游泳后休息用的临时小屋似的,风一吹就摇晃着,实在难以归类,暂且叫它“火柴盒式”的小屋吧。
孙科唯一打发闲暇的兴趣就是跑到附近的图书馆借书,他家里也堆满了各类书本。
孙科喜欢读书,在国民党要员里可是众所周知的,就算是他的对头,也会提到他的缺点时会说:“党国要人里,他还是个爱看书的。”
孙科每天都坚持步行去图书馆看书,有时候会一直逗留到图书馆关门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那一段时间,孙科专注于阅读和写作,写出了《中国与战后世界》、 《中国之前途》、 《孙哲生言论集》等多部作品。
周恩来托人联系到孙科,表达了想让他回国的好意,但他还是不愿意回去,大概是一直过不去心里的那道坎。
孙科平时对外表现得很低调,专注于写书,好像不怎么关心外面的事,但实际上,他一直在关注着台湾的动态,没有完全做到那种水面无波的境界。
大家原本都觉得,孙科大概会在美国安稳地度过余生,没想到,到了1965年,他突然下了个决心,要回台湾定居下来。
这个时候,孙科已经76岁了,突然改变主意,是啥原因哩?
孙科在美国流亡了十几个年头,蒋介石以及台湾那边对他几乎没有一点关照,孙科也从来没走到过台湾的地盘。
到了晚年,孙科心里那点归乡的念头开始泛起,尤其是国外的日子过得特别难熬,他觉得再坚持也快不行了,便开始想着是不是该回台湾了。
要说想回台湾吧,如果蒋介石没啥表示,那真是不容易,难度可想而知。
当年,他既不愿意留在大陆,又放弃了台湾,现在突然主动要求回去,蒋介石心里会怎么想呀?所以,这个提议的人不能是他,孙科也在琢磨找一个更自然合理的办法。
从60年代起,孙科的一些老朋友已经在台湾活跃起来,为他未来回去做打算。
1962年,来自中山县的“立委”刘崇龄提出,孙科曾经担任过国民政府副主席,以及行政院和立法院的院长。如今,他也表现出对台湾老友的怀念和思乡之情。刘崇龄觉得,台湾当局应该马上邀请孙科回来。
台湾方面最后以邀请孙科参加纪念孙中山诞辰100周年的活动为由,邀请他前往台湾。
1965年,蒋介石下令举行盛大纪念孙中山诞辰100周年的活动,意在彰显国民党政权“道统”的正当性。
这些年来,蒋介石对孙科几乎没有太多感觉,既不存在要彻底打击的仇恨,也没有觉得他有什么能用的价值。就这会儿,他需要靠孙科这“国父后裔”的身份来提升自己的威望,于是就让孙科直接回来。
到了1964年,台湾用钱在美国成立了“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孙科也去了华盛顿,参加了那边的年会。
可以说,孙科一到美国,就算正式与台湾的官方机构挂上了钩。台湾那边的态度也很明显了,孙科有意想回去,蒋介石倒没有反对。
到1965年10月底,孙科搭飞机从美国回到台湾,蒋经国则带着两千多个人在台北松山机场迎接,热情招待孙科,款待非常隆重。
孙科一到机场就忍不住泪流满面,结束了在美国的漂泊生活,他的前途就全靠蒋介石一念之间,其实他自己也只不过是一场赌注罢了。
孙科到台湾的第二天,就在蒋经国的陪同下,特意从台北搭乘专机前往高雄,去见蒋介石。
到这次见面,已经过去了16年。根据史料记载,两人再次相聚时聊得很开心,蒋介石还和孙科一起吃了午饭,饭后两人一块儿坐车出去转转风景。
他们谈话时,几乎没有提起那些不愉快的事儿,更多的是聊聊天、话家常。蒋介石希望孙科能明白,只要按他的想法去办,曾经的那些事情就像没发生过一样。
孙科当天住在蒋介石曾经待过的阳明山第一宾馆,这地方环境特别不错,他挺满意的,从那以后就一直住在哪儿。
在美国几乎没有办法过上体面日子的孙科来看,蒋介石给的条件算是挺不错的了。
一周过去,孙科就在台北举行的“华侨救国总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公开发表讲话,表示要全力支持蒋介石,在他的明智领导下反攻大陆。
半个月后,孙科在纪念孙中山百年诞辰的大会上,又一次高调称赞蒋介石,同时批评新中国和中共。
孙科一到台湾,就一直顺着蒋介石的意思,反复表达自己支持蒋的政治态度。
蒋介石在这16年里几乎没怎么关注孙科,现如今看到他的表现,非常满意,在12月正式请他当“总统府资政”。
虽然这只是个象征性的职位,可对16年来一直靠不住、没有经济来源的孙科来说,就等于摆脱了闲散人员的身份。
在1966年9月1日这天,蒋介石正式把孙科提名为“考试院”的院长。
年纪大了的孙科又重新担任了国民党要员的职位,他心里挺高兴的。在蒋介石看来,这个没忙多少事的职位,也算是对他的安慰一下了。
孙科年纪一大把了,已经没啥势力,也没有啥本事和影响力,投靠蒋介石之后,还得看着蒋介石的脸色办事。
1966年蒋介石的生日那天,孙科特意写了一篇题为《总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的文章,表达了对蒋介石的祝寿心意。
他以孙中山之子的身份,宣传蒋介石“继承了国父的遗志,完成未竟的事业”。
想象不到,两个人竟然在16年里像没啥关系似的,从不联系,偏偏在这一刻突然变得如此“惺惺相惜”。不过,孙科那句话到底是在赞美还是在挖苦,真让人摸不着头脑。
从那以后,每到蒋介石过生日,孙科总会写篇文章给他祝寿。祝寿的文字里满是夸奖,像他们之前一直关系非常亲密似的,看不出曾经有过什么矛盾或冲突一样。
孙科的政治路走得挺忐忑不安的,矛盾不断、反复无常的事情也不少见。或许他怕后人拿这些过错说事儿,于是在回忆录里为自己找了个解释:
回国之前,他自己觉得岁数也不小了,想着也不打算再涉足政坛,但因为“总统”的吩咐,实在不敢违抗。
其实孙科目前的状况啊,就像是被蒋介石牵着走的提线木偶一样。
蒋介石父子之所以乐意让他来台湾,原因在于蒋家在那边的党政军都稳稳站住了脚跟,孙科的旧部早就没了,所以他不过是名义上为蒋介石父子增添一些合法性和合理性罢了。
何况,孙科这会儿都快八十岁了,要想再壮大自己的势力几乎不可能了。他也在拼命表现自己没有任何野心,绝不会去威胁到蒋氏父子的统治地位。
孙科在晚年,基本上都在打打太极,忙着一些表面形式的事,比如参加演讲、出国走走、剪彩、接见宾客。
他似乎挺满足这种即使没有权势,至少还能过得体面亮堂的日子,每天精神振奋,要是能享受这种高调的生活,倒也挺开心。可惜自己忙不过来,有时候还得应付好几家单位同时邀约,没办法,只能把几场活动凑在一起办。
有时,孙科也会怀念以前那种悠闲的日子,想重温看书读报的时光,可现实早已没法实现。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孙科也难免受到不少质疑,有人觉得他十几年没搞公务,到了晚年还跑回台湾找个差事,好像有点“鬼迷心窍”。不过,面对这些批评,孙科几乎都不怎么理会。
孙科的一生跌宕起伏,被不少人说成“虎父犬子”。其实在他意气风发的时候,他一直在努力不去依附父亲的光环,想展现出自己独立的一面,可惜到了晚年,还是靠着父亲的名头回到国内,变成了蒋家父子的棋子。
1973年3月这天,孙科最后一次走入公众视野,而这一天正好是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也是台湾的植树节。
那天,孙科亲自跑到台北中山公园,种下了一棵连翘树。
从那之后,孙科就一直在家闭门休养,再也没在公众面前露面过。
8月23号,孙科因为胃不舒服跑去台北荣民总院检查。9月13号,他因为心脏衰竭走了,享年83岁。
孙科的葬礼办得很盛大,蒋介石下了治丧令,称他为“革命的元勋,胸怀宽广,才华出众,践行三民主义,学问造诣深厚”。
蒋经国亲自带着国民党各级官员,参加了孙科遗体转移到灵堂的仪式,蒋介石夫妇也一同送来了用黄色菊花装饰的十字架。
孙科和蒋介石夫妇都信基督,然而女儿坚持要为他办一场传统的葬礼。
她照封建时期那些富人下葬的习俗,给孙科的嘴里塞了一颗大珍珠,双手还握着白玉,口袋里放了金银元宝。家人也为他烧了纸洋房、汽车,锡箔金元宝什么的。
1985年,孙科的姑娘孙穗英从美国回到了大陆,特意跑到南京中山陵去拜祭一下。
孙穗英在离开之前曾提议去看看孙科在南京东郊的旧宅,可那地方已经变成了“稻香村”,如今住在里面的,是许世友将军。
许世友可不会让陌生人随便参观他家,更别说让他说陪着一起逛了,简直不靠谱。
警卫员觉得实在没计了,于是在那天参观的时候,想了个办法,起哄着让许世友去打猎,故意避开孙穗英。
孙穗英来到老屋门口时,看到这里打理得非常棒,心里挺感动的。她仔细打量每一间房,好像能摸得着童年的点滴,眼圈都红了。
走过花园时,她看到一片繁茂的蔬菜和瓜果,心里头特别高兴。以前这里可是名贵的花草树木,现在却都是许世友将军自己养的菜和鸡鸭。
孙穗英拍了几张照片,不知道那会儿她是不是回想起父母在美国时,艾艾的日子。
历史真挺讽刺的,都是住在老房子里度过晚年,也都是干农活、自给自足的日子。孙科夫妇脑海里想的还是过去那些锦衣玉食的日子,十几年苦苦熬过来,心里不免凄凉不安;可许世友将军心里想着的却是那些战乱年代的艰难奋斗,没有这些瓜果蔬菜和鸡鸭,就觉得日子不够充实……
不少人搞不懂孙科为何年纪大了还坚持回台湾插手一点事儿,毕竟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很平静。原因嘛,他的政治理想一直没彻底实现,心里放不下那曾经的“太子爷”光环。宁愿当蒋介石的打手,也想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再次证明自己的政治价值,这点执念真挺难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