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1岁的杨尚昆在北京的家里接待来访的人们时,说了一句:“当年党里那么多人,山头也不少,只有一个人能把大家都凝聚在一起,那就是毛主席。”
杨尚昆这么说,主要是为了表达对毛主席领导核心地位的认可与尊重。他的依据,当然是当年中国共产党内部的实际情况,毛主席在党和国家中的核心领导作用,以及在艰难时期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关键地位。
承认与反对
毛主席觉得,山头的社会历史根源,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小资产阶级特别庞大,而且这些农村根据地长期被敌人拆分、割裂,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毛主席认为,假如某个地方的革命党和革命军队需要对敌人动手,结果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各种集团。这种情况呢,实际上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必然结果。
中国的革命和世界上其他任何革命都不一样,山头这种东西,实际上是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山头本身并不带有贬义,应该予以认同。
关于主观因素,毛主席觉得山头主义并不是人刻意造出来的,而是带点盲从的特色,主要归咎于党内教育还不够到位。
这个问题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对中国革命和党内的团结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起到了挺消极的作用。
1944年4月,毛主席在延安高层干部会议上讲到《学习和时局》时提到:“现在我们党内严重存在,几乎普遍根深蒂固的一个问题,就是带有盲目性的山头主义倾向。”
既然山头主义是客观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咱们不能对此视若无睹,装作没看到,也不能任由其发展,放任自流,要正视它,进行规范管理。
我党的革命策略,主要是农村包围城市,靠武装夺取政权。这场烈火,从敌人控制较弱的环节开始,一点一点点地点燃,逐步蔓延开来。
各个根据地都被白色政权紧紧包围,再加上交通受限、通讯不畅,和中央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也不多,甚至不十分直接。
中央只能定一个大方向,具体事情还得靠地方来应付,所以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应对办法,人际关系也不一样,观察问题的角度和站点各有不同。
毛主席一直觉得这些山头的出现其实没有啥不好,但为了应对山头主义的问题,他提出了不少办法,比如强调全党一盘棋,强调集体领导,反对个人英雄主义,还提出了整风运动,努力刹住偏激和分裂的倾向。
尊重实际,照顾山头
想要根除山头主义,得先搞好山头之间的团结,关照照顾好每个山头。
听着,可能看起来有点儿矛盾,想搞掉山头主义,难道不该直接把它打碎吗?
要是抱有那样的念头,就算是不尊重革命实际进展,犯了个错。
这些根据地之所以能在长时间的坚持中独立应对,正是因为军民、官兵、上下级之间那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紧密关系。
这样的局面确实难得一见,这份发自内心、经得起考验的真情实感,反倒对党的团结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只要处理得妥当,反倒能成为全党团结的基础,没错,不只是得承认,这点还得关注到,特别是在人员任免这些事上,要充分考虑各个山头的诉求。在七大的中央委员会选举时,就表现出了这方面的考虑。
新当选的77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中,中央和军委机关有18人,占比23.4%;陕甘宁边区有9人,占11.7%;八路军前方总部及华北各区一共22人,占28.6%;华中和新四军共有15人,占19.5%;国统区有11人,占14.3%;在苏联的有2人,占2.6%。
这个人员安排啊,真真切切是兼顾了各方面的利益和诉求。正如毛主席所讲:“我们要肃清山头主义,就要承认山头,照顾山头,这样才能缩小山头,消灭山头。”
说到底,毛主席的策略就是光明磊落的阳谋,但又让人难以抗拒,就算是山头,也只能在毛主席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悄然淡去。
五湖四海
毛主席之所以能想到这样的好招,是因为他有“‘五湖四海’的思想底蕴。”
毛主席在年轻时候,就一直坚决反对那种狭义的地方思想,这也跟他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当年,毛主席借助自己舅舅的关系到湘乡读书,期间碰到的事情可是挺尴尬的。
那会儿学校里化成了上区、中区和下区,上下两块的同学打得不可开交,闹得很厉害,主要原因就是乡土观念太根深蒂固。毛主席对此非常反感,他也不偏袒任何一边,结果三方的学生都看不起他。
尽管毛主席反对乡土观念,但他本人心胸宽广,很喜欢结交各种朋友。
毛主席一辈子算得上是交友广泛,不仅有城市里的底层百姓,也有士绅名流,有文化人,也有宗教界的朋友,还曾接触过国民党的精英,甚至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外国朋友。
当毛主席步入党内领导岗位后,他那五湖四海的思想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仅作为他个人的信念,也成为了整个党的指导思想。
可以说,“全党要团结一致,不要分裂,要像五湖四海一样大一统,别搞小团伙、小圈子。”
具体的办法就是任用贤才,宽泛地用人,毛主席多次强调,我们党绝不能像国民党那样搞关系网,那样会远离群众,迟早会像蒋介石一样倒台。
毛主席还曾对秘书田家英说过:“凡是让我安排工作的,一概谢绝,我不介绍,不推荐,也不说话,更不写信。”
由此可见,毛主席坚定地反对依赖关系,强调宁愿用贤能之人,这实际上就是“_五湖四海”的精神体现,也是具体落实的表现。
再说一个体现毛主席“五湖四海”用人理念的例子,就是在七大上,选举王稼祥当选为中央委员的那段事儿。
起初,七大推选的44位正式中央委员里,王稼祥其实并不在名单上,毛主席得知这事后,心里真是挺吃惊的。
为了搞好党内的团结,毛主席在推选中央候补委员的时候,特意提名了王稼祥和博古。王明也是留苏派,曾经担任过党内一些重要岗位,但也犯过不少错。
但毛主席觉得,虽然他也犯过错,但贡献更大,提名他进去能帮忙团结留苏派的其他同志,还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因此,在中共七大的第二十次会议上,毛主席就《关于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选举问题》向所有代表发表了讲话。
在讲话的第二部分,毛主席专门谈到了王稼祥没有当选的问题,这一块谈得最多,力度也最强。最后,毛主席还特别指出,王稼祥为革命做出了贡献,在遵义会议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于是,在候补中央委员的投票里,王稼祥最终凭借第二高的票数顺利当选。
由此可看出,毛主席在用人方面,始终把一个人的能力放在首位,同时也考虑这人是否有助于全党的团结,若符合这两点,他就会倾力推举。
也正是凭借这个理念,毛主席才能成为那个带领全党团结一心的核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