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逛超市是成年人最后的治愈,但最近对美国老铁来说,逛超市更像是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主题是《消失的它》。
货架空得能跑马,价格标签比翻脸还快,过去堆成山的卫生纸,现在珍贵得跟大熊猫似的,想多买一卷都得看收银员脸色。
特朗普老师那套“美国优先,制造业回归”的组合拳,打了半天,没把外人捶趴下,反倒把自己家的厨房给点了。
这一波反噬,来得又急又猛,堪称当代版的“伤敌八百,自损三千,还得倒贴医药费”。
魔幻的现实,往往是从最朴素的生活开始崩坏的。
北卡罗来D州的佩奇老师,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现在每天都在计算灵魂和钱包哪个先被掏空。她发现,从染发剂到娃的奶粉,购物车里每一样东西都在用涨价跟她打招呼,仿佛在说,“Surprise Motherfucker”。
结果就是,购物车越来越小,预算越来越大。过去闭眼买的牛排和牛奶,现在得先做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感觉自己不是在购物,而是在进行一场关于家庭财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
这种痛,不是个例,是普遍的哀嚎。
标普全球的报告,就像一份不加美颜的体检报告,冷冰冰地告诉你,关税这玩意儿,预计给美国企业增加1.t万亿美元的成本。你以为是企业含泪承担?想多了,资本家什么时候自己扛过雷。报告明说了,三分之二,会像风湿病一样,精准地转移到每个消费者的膝盖上。
折合下来,每户家庭每年得多掏2400美刀。
这钱,不是用来买更高科技的产品,也不是为了享受更好的服务,纯粹是为了一场宏大的政治秀买单。
这就好比你家小区物业主任,为了彰显自己的威风,规定所有外卖不准进小区,必须由他儿子开的“小区跑腿”转送,每单加收50%服务费。
你吃到嘴里的饭菜没变,甚至还凉了,但你确实为物业主任儿子的就业问题做出了“杰出贡献”。
你感动吗?你不敢动。
更骚的操作还在后头。价格上涨只是前菜,真正的主菜是“有钱也买不着”。
新罕布什尔州的娜塔莉吐槽,她几个月都没买到自己常吃的品牌食材了,连香蕉这种最接地气的水果,都一度在货架上玩起了失踪。现在的超市购物体验,约等于开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今天货架上会给你剩下点什么。
关税谁交?美国进口商。
进口商钱哪来?找消费者要。
所以最后谁买单?
废话,当然是每一个去超市捏着钱包瑟瑟发抖的你我他。
贸易战这玩意儿,看着像是两个壮汉在擂台上互抡王八拳,但实际上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拳击表演赛。重点不是KO对手,而是姿势要帅,要让台下的观众觉得票价回本,顺便再为自己呐喊助威。
至于被拳风扫到的花花草草,也就是普通人,谁在乎呢?
这场大型行为艺术里,最惨的永远是抗风险能力最弱的人。
阿拉巴马州74岁的退休教师琼大妈,固定退休金让她在物价飞涨的时代里寸步难行。她的原话是:“我们只能在Costco买大包装,别的地方都买不起。”这话翻译过来就是,生活的尊严被压缩到只剩下批发市场这一个选项。
而物流的混乱,更是给这团乱麻浇上了一桶热油。佛罗里达一家Costco,连美国自己产的卫生纸都卖光了,原因不是产能不足,是运不过来。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
很多人天真地以为,不买中国的,买美国自己产的不就行了?“MAGA”嘛,正好振兴制造业。
这个想法,约等于让一个天天吃外卖的死宅,立刻复刻一桌满汉全席。你以为只是买个菜谱的事?不,你缺的是从米其林后厨挖来的整个团队,外加一个能稳定供货的顶级食材供应链。现在让你用家里的电磁炉搞定,你不是在做饭,你是在炼丹。
全球化供应链,是几十年磨合出来的最高效、成本最低的体系。你一脚踹翻了桌子,然后说我们自己开一桌。
东西呢?卡在港口了。
为什么卡住了?物流崩了。
为什么会崩?
因为原有的全球协作节奏全乱了,大家都在瞎搞。你以为经济是按一下开关就能重启的游戏吗?想多了,拔了电源再插上,大概率是主板烧了。
这种为了短期政治目标的“快种快收”式操作,本质上是在透支整个国家的商业信誉和经济韧性。你以为加关税是在强身健体,结果一看经济体检报告,好家伙,直接干出了三高带脂肪肝,每个指标都在喊救命。
民意是最好的温度计。《卫报》的民调显示,美国民众认为关税是仅次于通胀的第二大经济威胁。即使通胀率数据上有所回落,但关税带来的“粘性通胀”让老百姓的体感温度始终降不下来。
特朗普老师似乎并不在乎这些,他甚至还在吹风,要对中国商品再加100%的关税,美其名曰“反制”。
这就很朋克了。别人限制你家壮阳药的原材料,你的反制措施是把自己家所有感冒药价格翻一倍。这波操作,突出一个伤敌为零,自宫不停。
归根结底,这场由政治家发起的闹剧,完美演绎了什么叫“宏大叙事下的个体悲剧”。
它用最惨烈的方式,给所有人上了一课:经济规律就像牛顿定律,你可以在口头上不尊重它,但你从楼上跳下去的时候,它一定会尊重你。
政治家的口号喊得再响,也变不成货架上的牛奶和面包。任何试图用行政命令扭曲市场规律的行为,最终都会以一种更加扭曲的方式,报应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
从空荡荡的货架,到被掏空的钱包,这不止是经济问题,这是一个关于常识的故事。
一个违背常识的决策,无论被包装得多么“优先”,多么“伟大”,最终的结局,都只会是——生活更贵了,选择更少了,以及,满地鸡毛。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