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脚还在香港金像奖上被徐克、施南生簇拥着,众星捧月般地出场,那派头,活脱脱就是电影江湖里的东方不败亲临现场。可一转眼到了11月3号她生日这天,社交平台上的评论区里,除了铁杆粉丝们整齐划一的祝福,圈内明星愣是一个冒泡的都没有。
这事儿搁在林青霞身上,怎么想都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
有人就说了,看吧,一场生日戳穿了林青霞在娱乐圈的江湖地位,人走茶凉,原来陈道明当年那句话一个字都没说错。这话听着刺耳,但又好像有那么点说不清道不明的道理在里头。毕竟,这个圈子最擅长的就是用热度和流量来丈量一个人的价值,你没有新作品,不上综艺,不搞点话题,凭什么让别人在你身上浪费一次公开互动?
跟她同时代的朋友圈,掰着指头数数,徐克、琼瑶、秦汉、秦祥林,还有那些她写进书里,时常怀念的张国荣、邓丽君,要么退隐江湖,要么已成故人。指望这些人每年准时准点在网上给她送生日祝福,显然不现实。她曾经提携过的一些后辈,也默契地保持了沉默。
说白了,如今的网络生态就是这样。跟一个几乎不营业的老牌艺人互动,能换来多少曝光?远不如跟杨幂、刘诗诗那样的当红明星在评论区里打情骂俏来得划算。就连体育界的马龙、孙颖莎过生日,那都是官媒亲自下场宣传的阵仗,排面拉满。相比之下,林青霞的生日动态,确实显得有些冷清了。
但这种冷清,真的是一种落寞吗?
恐怕未必。让我们把时间倒回一点点,在2015年的《偶像来了》里,那是她息影多年后罕见的综艺首秀。节目里,她一袭红裙出场,气场镇住全场,但她本人却没有半点架子。古力娜扎因为网络暴力在节目里崩溃大哭,是林青霞主动坐过去,用自己当年的经历去安慰她。对着赵丽颖、杨钰莹这些咖位远小于自己的后辈,她也随和得像个邻家大姐。
那时候,没人会质疑她的江湖地位。十年过去了,怎么就因为一个生日没人公开祝福,就天翻地覆了呢?
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总习惯用现在的游戏规则去评判一个早就退出了游戏的玩家。陈道明说,明星和观众之间最好的沟通方式就是作品。林青霞这些年还有作品吗?电影,没有。电视剧,没有。我们能看到她的地方,要么是乌迪内远东电影节给她颁发终身成就奖,要么就是在江西的戏剧小镇,她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身份去看戏,和谢娜他们偶遇同框。
她所有的公开亮相,几乎都和电影荣誉或个人兴趣挂钩,几乎不掺杂任何商业气息。
人家早就不在这个名利场里玩儿了。现在的她,身份是作家,她出版了好几本散文集,据说私下里最爱跟朋友们聚会,写写东西。有网友爆料,她曾经在凌晨五点亲自回复一个粉丝写的长文,称对方是知音,这份真诚与投入,是那些需要数据维护团队来打理社交账号的明星们无法想象的。
再看看和她同期的惠英红,依旧活跃在一线,通过一部部电影、综艺维持着自己的曝光度,事业风生水起。这没错,这是惠英红的选择,她享受作为演员的这个过程。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反过来认为,选择了另一条路的林青霞就是失败的,就是无人问津的。
从1973年被星探在街头发现,出演《窗外》一举成名,到凭借《八百壮士》拿下影后,再到《笑傲江湖》里那个无人能及的东方不败,她留在银幕上的经典,已经足够让她吃一辈子老本。那些老电影,或许现在的年轻人很少会翻出来看,但它们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的印记,是无法抹去的。
所以,生日评论区的这份安静,与其说是娱乐圈的人情冷暖,不如说是两种价值观的无声碰撞。一种是在线即存在,用互动和数据证明自己的价值;另一种则是作品即永恒,当一个人的名字早已和无数经典角色融为一体时,她还需要用社交媒体上的虚假繁荣来证明什么呢?
别替林青霞唏嘘了,她早就跳出了那个需要别人用点赞来肯定的圈子。反倒是那些每日忙着在各种评论区里抱团取暖的身影,谁又能保证自己十年之后,还被人记得住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