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2月,兰州军区党委的一纸批复,为一支部队戴上了“红军师”的桂冠。其下辖的31、32、33团,也因此共享了“红军团”的殊荣。
这份荣誉的确认,无疑是该师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再次肯定了其辉煌而漫长的征程。能获此殊荣的部队,无不拥有非凡的历史与英勇的战绩,这自然引人探究其背后的深厚底蕴。
这支部队的显著特质,在于其悠久的历史血脉、坚实的基础、以及那在战火中淬炼出的丰富实战经验。这些共同塑造了它钢铁般的意志与赫赫威名。它不仅仅是一个番号,更是一面旗帜,承载着代代军人以血肉之躯铸就的荣光。
草根逆袭,星火燎原
追溯这支部队的根源,历史的指针指向1932年3月12日。在陕北延川,高朗亭等人仅凭六支枪,便点燃了革命的火种,创建了一支游击队。
这星星之火,便是该师最初的血脉,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年代,孕育着改变命运的希望。随着抗战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其前身部队,包括陕北红29军、陕甘宁独立师及红27军各部,陆续改编为八路军的工兵营、特务营、辎重营等。
这些早期部队肩负着保卫陕甘宁边区的重任,他们不仅在后方筑起坚固防线,更积极配合友邻部队,投身多场战役,为民族解放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战火的洗礼,让这支部队的筋骨愈发坚硬,战斗意志也日益顽强。
西北铁拳,屡建奇功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这支队伍在延安保卫战、陕北三战三捷、宜川瓦子街、陕中、扶眉、兰州等一系列重大战役中表现活跃。他们以敢打敢拼的作风,在西北战场上屡建奇功,累计歼敌数量超过3.6万人。
每一次胜利,都推动着部队完成从游击队到西北战场精锐劲旅的质变,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1949年2月,其核心力量,原西野4纵警3旅,正式整编为第四军第11师。
此次整编标志着该部向现代化正规军迈出了关键一步,下设31、32、33团,形成了全新的作战编制。郭炳坤与高维嵩,两位经验丰富的将领,被任命为该师的首任军政主官,带领部队开启了新的征程。
雪域雄鹰,边关利刃
新中国成立后,第11师的使命与任务随之变化,但其顽强的战斗精神从未改变。1952年6月,第33团曾一度撤销建制,部分人员分流至其他部队。
但为了补齐建制,随后又调入了第4军10师30团,并以第4军炮训团为基础组建了师属炮兵团,这体现了部队在编制上的不断调整与完善。1953年4月,各团番号进行了调整,原30、31、32团依次改称31、32、33团,使得番号体系更加规范。
1955年5月,兰州军区成立后,该师成为了其下属的两个独立步兵师之一,地位举足轻重。到了1960年10月,因战略任务调整,该师转隶西藏军区建制,承担起保卫雪域高原的重任,展现了其在不同战略方向上的机动部署能力。
自建国以来,该师多次投身剿匪平叛行动,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和过硬的训练作风,为维护边疆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些行动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事迹。
1961年11月,年仅19岁的延川籍战士呼荣碧在巴江平叛行动中,曾独自追击并成功俘获12名叛匪,缴获大量武器马匹,因此荣立三等功并光荣入党。
1962年10月,因其丰富的实战经验,该师受命参加对印自卫反击战。在这场战役中,第11师成功实施了一次难度极大的大纵深战役迂回,突入敌后180公里,创下了我军大纵深迂回的纪录。
在对印作战期间,该师接连取得胜利,累计毙、伤、俘敌1476人,彰显了其强大的战斗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62年11月20日的查库夜战中,呼荣碧带领一支小分队。
他们巧妙穿插于印军阵地之间,成功阻断敌军南逃路线,歼敌157名,俘敌64名,并缴获大量装备,包括73辆汽车及坦克、火炮等,呼荣碧因此荣立一等功。他的英勇事迹,是这支部队无数英雄的缩影。
1965年,中央军委在牵制印军、支持巴基斯坦反侵略时,曾两次选择该师执行大规模战略佯动任务,有效震慑了敌方,展现了其在战略层面的重要作用。1967年,该师下属31团在中央军委直接指挥下,于亚东中锡边境地区英勇反击了印军入侵,进一步巩固了边防安全。
1979年4月,该师转隶新疆军区,次月新疆军区更名为乌鲁木齐军区,地域跨越再次证明了其战略部署的灵活性。1985年6月,乌鲁木齐军区降格为省级新疆军区,并划归兰州军区建制,使得该师的隶属关系再度调整。
1985年11月,该师执行北方甲种摩步师编制,新增了原新疆军区独立坦克团及原济南军区高炮73师662团,进一步提升了其综合战力,向现代化合成部队迈进。
铁血传承,薪火相传
进入九十年代,全体官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维护“红军师”的荣誉,书写了新的战绩。1989年5月25日,师里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
当年创建延川游击队的高朗亭将军,彼时已是少将军衔,曾任青海省军区司令员等职,他与在西藏战场立下赫赫战功的呼荣碧,在活动中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这帧照片象征着两代英雄的跨越时空连接,红色血脉在这一刻得到了具象化的传承。1998年8月,根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第33团撤销建制,坦克团改编为装甲团。
这都是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推动部队向更高效、更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高朗亭将军于1994年逝世,但他开创的基业和精神,却在这支部队中生生不息。
进入新世纪,该师的军事素养持续走高。2003年,该师被四总部表彰为全军军事训练一级单位,此项荣誉含金量极高,最初每年全军评选6个左右。
后减至每年仅3个,这足以证明其在新时代的卓越军事训练水平。2016年2月,该师随新疆军区一同划归西部战区领导,新疆军区在领导管理上属于陆军总部领导。
并被明确为副大战区级,这进一步凸显了其战略地位。2017年新一轮军改中,陆军集团军建制内取消了野战师,但该师作为新疆军区特殊单位未受影响。
这体现了中央军委对其特殊地位和作用的肯定。稍后不久,该师执行合成师编制,以全新面貌投入强军新征程,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
红色基因,永续长存
呼荣碧于1978年9月因伤转业后,并没有停止为人民服务。他在地方工作中心系百姓,还自筹7万元创办了延川县红色教育基地,至今已接待超10万人次。
他将红色基因从军营延伸至社会。如今,81岁高龄的呼荣碧,至今仍奔赴各地宣讲红色故事,展现了红色精神的社会延续与不朽生命力。
从高朗亭将军到呼荣碧,这条红色血脉在代代军人身上,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他们,正是“红军师”精神的最好诠释,也是我们民族不屈精神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