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一直吹嘘的“钢铁意志”,真相可能让你大跌眼镜,那不是精神力量,而是大量药物的刺激效果。从越战到阿富汗,美军系统性地使用兴奋剂类药物来维持士兵战斗力,安非他命等药物几乎是战场标配。这种“药物依赖型”战斗力背后,是严重的后遗症和道德争议。
美国陆军部长丹尼尔·德里斯科尔曾公开表示,不怕中国的飞机大炮,因为美军拥有“钢铁意志”。但这种所谓的“意志力”,其实质是药物支撑下的亢奋状态。
美军的药物使用传统可以追溯到越战时期。在越南丛林中,美军面对神出鬼没的游击队员和防不胜防的陷阱,士气低落,心理崩溃事件频发。为了维持战斗力,美军开始系统性地向士兵分发精神类药物。
执行任务的美军士兵会获得标准医疗包,里面通常包含12片止痛药达尔丰,24片含鸦片成分的可待因和6份安非他命。
安非他命是冰毒的前身,能强烈刺激中枢神经,产生抗疲劳,呼吸兴奋,短期内注意力高度集中和抑制食欲的作用。随着战争进行,标准医疗包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更强烈的毒品开始在越南战场泛滥。1969年,金三角毒贩专门为美军研制出纯度高达80%-90%的四号海洛因,价格仅为3-4美元一克,普通士兵也能轻松获取。
到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军时,超过70%的士兵服用过毒品,其中28%吸食过海洛因等硬性毒品,31%使用过幻觉剂。前线作战士兵几乎人人嗑药。
这种系统性药物依赖带来了严重后果。多数退伍士兵回国后出现严重失眠,焦虑和抑郁症状,大脑正常的调节机制遭到永久性破坏。据统计,受PTSD困扰的越战老兵数量在100万至150万人之间,约20万越战退役老兵最终选择了自杀。
美军的药物使用传统并未随着越战结束而消失,反而在现代战争中变本加厉。1991年海湾战争的沙漠风暴行动中,96%的美军飞行员都服用了苯丙胺。
2002年12月,美国军事法庭对两名在阿富汗战争中误伤多名友军的飞行员进行审判。这两名飞行员在执行任务时服用了苯丙胺,导致高度亢奋,无法冷静判断地面实情,最终造成4名加拿大军人死亡,8人受伤。
近年来,美军毒品问题越来越严重。从2017年到2022年,美国军人中共有15293人过量服用非法药物,其中有332人死亡,这一数字远超美国普通民众平均服药水平。
美军航母上也频发吸毒贩毒事件。2023年,一名水兵外出度假时猝死,尸检结果显示该水兵死前曾过量吸毒。10天后,同一航母的另一名水兵也因吸食毒品过量被送院抢救。调查发现,这两名水兵吸食的毒品均从同舰战友处购买。这名贩毒的士兵利用上岸期间购买毒品,然后转售给身边的战友,甚至通过支付软件收取毒资。
美军并非唯一给士兵配发兴奋剂的部队。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日本等国家就将甲基苯丙胺(即冰毒)列为军需药品,用来消除疲劳以及提高连续工作的能力。
二战期间,这种药物继续在纳粹军队中广泛使用。臭名昭著的日本“神风特攻队”敢死队员,就是服用了该药物后实施自杀式袭击的。海湾战争期间,法国军队也曾让自己的士兵服用一种叫作莫达非尼的药物。
服用了莫达非尼的士兵在战场上精力充沛,不困也不累,可以连续战斗3天不休息。这样的研究还在不断进行。
美国国防部科学家几年前就开始研制一种让军人即使走上战场也不会因压力怯场的新型药物。人在服用这种“超级药物”后往往可以保持长时间不困倦,并且能够维持正常的思维和体能。目前,能够用于战场的精神类药物主要包括4类,刺激类,如安非他明,咖啡因,可卡因,麻黄素等,此类药物能通过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增强人的精神与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