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近20%。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趋势,被提及最多的一个问题是:老年人应该在哪里养老?有人向往城市的便利,有人执着乡土气息的安宁。但数据之外,现实生活往往有些“扎心”。一对退休老夫妻选择“逃离城市”,拥抱家乡的田园,却因种种原因最终无奈折返。究竟是乡村养老“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还是现代社会的变迁,改变了人们对“幸福晚年”的理解?老龄化社会下的中国人,真的还能找到心中的“归宿”吗?
乡村养老这把“火”到底有多旺?光看看相关话题就知道了。近年来,从短视频平台上的“田园牧歌”生活,到朋友圈里被疯狂转发的“归隐山居”图片,不少正在或者即将退休的人都开始动摇,把城市的喧嚣甩在身后,幻想着给自己的晚年生活加点“诗和远方”的滤镜。可是理想终归是理想,现实中的乡村养老却没那么美。就拿我们的这对主人公来说,他们一心向往家乡的青山绿水,可为何仅仅不到一年却被“打回了原形”?村里人情世故的复杂?生活琐事的艰难?医疗资源的不便?还是更多“看不见的风浪”?暂且按下不表,日子光从外面总是层层蜜糖,可一旦揭开,可就未必了。
起初,这对老夫妻的“逃离”看起来非常有戏剧性。一辈子在城里打拼,好不容易退休了,二人第一时间决定“落叶归根”,回到多年没住过的老家。怀着满腔热血,儿子劝再三,他们也不改初衷,甚至连夜收拾了行李,兴冲冲地返乡。然而短短数月,就尝到了“退火”的滋味。
先说日常生活。老屋虽已翻新,但各种不便接踵而至。蚊虫扰人,菜地成灾,打理房前屋后的点滴事情几乎把两位老人累得够呛。更别提医疗条件了——区区一个村里卫生所,想要解决任何稍微严重点的问题都捉襟见肘。这还不算,村里的人情世故也让他们有些“招架不住”。村里人不富裕,可谁家有事——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你都得随份子,礼金少了还怕欠人情,多了则难免心疼。生活看似平静,却有种说不出来的压抑。
或许回乡养老原本就是个“精致的误会”。我们的主人公起初对乡村生活抱有著美好的幻想,可惜没过多久,幻想就被现实碾得粉碎。看似静谧的田园风光,却藏满了日复一日压得人喘不过气的小事。种菜这件事乍看容易,可等到真正下地除草、施肥、浇水,才发现里面全是坑。天气不佳,庄稼绝收,蚊虫肆虐,菜地很快就成了负担不说,身体上的劳累让这对本该在家颐养天年的老人吃不消;种花本想着美化生活,可终于发现自己半点养花经验都没有,庭院的花草不是被虫咬死,就是枯萎得惨不忍睹。那原本期许的“喝茶赏花”,瞬间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而真正让老两口心里发凉的,是乡村的“人情债”。四邻八舍的人纷纷开口来“借光”——不是借钱,而是带着孩子、亲戚来见面讨好处。说句不好听的,老两口稍微有点积蓄,似乎全村都盯上了。习惯了城市里“街坊邻居互不干扰”的日子,再回到一个“谁来都不能拒绝”的村庄,分明有些不适应。
日常生活的种种不顺心,压抑了却还不足以让两位老人彻底退却。最后真正“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自一次突如其来的意外。老伴的寒腿发作,一脚踩空摔了个不省人事,而那一天村里的班车因暴雨早早停运,卫生所无力解决问题,县医院又赶不及,整个村几乎空旷可怖。幸运的是,找到一位好心司机,两位老人有惊无险地度过难关。可是这一次事件也让他们彻底明白了,村庄的医疗条件并不能保障他们晚年的安全。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乡村养老“诗意外壳”里的缺陷,远远超乎了他们的想象。
如果说前面的种种问题还只是“生活上的不适应”,那么更深层次的矛盾则揭露了中国养老体系面临的困局。近年来,无论是政府、社会组织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对“居家养老”和“异地养老”表达出多种不同的期待和呼声。理论上讲,农村养老无论从成本还是情感联结上,都应该是中国老龄化社会的一个可行选项。但事实却是,越来越多的老人如同这对夫妻一般,远离了预想中的平静生活,甚至是狼狈不堪地“搬回城市”。
这里面的问题在哪里?乡村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尤其是在中国这样资源分配并不均衡的国情下,医疗条件、交通便利程度始终难以跟上老龄化的需求。另人情世故和家庭文化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对老夫妻中,最开始唯有坚持的,是对故乡的浪漫怀念,而实际回归时才了解到,现代化的冲击让乡村也已不是他们记忆中的模样。
或许更让人担忧的,是这对老夫妻的经历只是一种个体的缩影。中国的养老问题并非一代两代人能够解决。从表面农村生活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可深挖之下,城里养老面临的种种窘境也未见改观。本质上,城乡二元化的养老难题,根本就是一条看似无解的难题链条。最遗憾的是,我们明明知道养老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但社会的整体节奏,却始终未能让更多人腾出精力为未来打算。
乡村养老的梦破灭了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或许是的。这对老夫妻带着满腔理想回归家乡,却在被刺破的现实中打了退堂鼓。有人说他们太矫情了,对农村生活缺乏准备;也有人替他们感到不值,辛辛苦苦修缮了房子却无法享用。但无论如何,他们的故事,说出了一个真相:养老不是靠一腔热爱就能解决的,医疗、交通、人情……每一件事都是生死问题,而不是“诗和远方”的配件。
你还会坚持“乡村养老”吗?如果会,你是否真的准备好了面对“理想之外的骨感现实”?还是说,我们的养老问题,根本不是离乡还是守乡这么简单?留下你的看法,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