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几个AI生成的视频,竟能引爆一场外交风波?
这并非虚构剧情,而是2025年夏天真实上演的一幕。
日本政府罕见地对几段网络恶搞视频做出强烈反应——召开记者会、外交交涉、甚至试图拉拢他国抵制中国的抗战胜利纪念阅兵。
而中方回应仅八个字:“我们正在了解。”
发言人随即转向下一个问题。
这种近乎漠视的态度,反而让事件在中文互联网彻底炸开。
风波的导火索,是几段由中国网友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制作的视频。
主角是日本昭和天皇裕仁。
视频中,他被AI重塑为四肢着地、发出怪异叫声的形象,配以滑稽音效与夸张动作。
这类内容在当下AI普及的语境中并不罕见,属于典型的网络戏仿文化。
它本可能如无数其他梗图一样迅速沉没,却因一个人的介入而彻底变调——石平太郎。
石平太郎,原名石平,1962年生于四川。
80年代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后获公派留学资格赴日本神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他本应学成归国,却选择永久滞留日本,并于2007年正式归化入籍,改名“石平太郎”。
此后,他以“反华”为立身之本,出版《我为什么抛弃中国》等十余部著作,系统性否认南京大屠杀、美化731部队、质疑中国对熊猫的主权,甚至公开宣称“出生在中国是我一生最大的耻辱”。
这种极端言论,在中国舆论场激起强烈反感,但在日本也未换来真正接纳。
许多日本网民直言:“归化一世终究不是日本人。”
右翼内部对他参政亦持保留态度。
今年2月他首次表达参选意愿时,即遭同阵营人士阻拦,理由明确:“外国人参政会乱套。”
新潟县一位地方官员更当面斥责:“你在日本骂自己祖国,更恶心!”
——这句话撕开了他精心构建的身份幻觉。
然而石平并未收敛。
2025年8月,他在中文社交平台反复检索,最终锁定那几段AI恶搞裕仁的视频。
他将其视为“证据”,迅速整理成正式报告递交日本外务省,要求政府“向中国施压,约束网络言论”。
此举看似荒诞,日本政府却认真对待。
8月底,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在记者会上宣称已通过外交渠道提出交涉,并强调“请注意两国关系”。
更进一步,日方试图动员国际社会抵制中国即将举行的抗战胜利纪念阅兵,意图以外交孤立回应民间表达。
中方对此的回应异常克制。
外交部发言人仅表示“我们正在了解”,旋即跳过该议题。
这种处理方式并非回避,而是明确划界:几个网友自发创作的AI视频,不构成外交议题。
中国官方一贯主张“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在坚持历史正义的同时,对民间基于历史情绪的表达保留合理空间。
这种态度,恰恰体现对网络时代舆论生态的清醒认知。
讽刺的是,日本政府的郑重其事,反而将原本小众的AI玩梗推上全民狂欢。
抖音、B站、快手、小红书等平台迅速掀起二创热潮。
“裕仁狗叫”“裕仁变少女”“裕仁跳科目三”等标签短时间内席卷热搜。
更有网友翻出1945年美国好莱坞剧院展出的裕仁石膏像老照片——当时民众可随意踢打其牙齿,无人视为冒犯。
如今日本政府为一个AI形象“破防”,反倒激发公众对历史真相的集体追问。
大量年轻人开始主动检索:裕仁是谁?
他在侵华战争中扮演何种角色?
南京大屠杀发生时他是否知情?
这些本应是基础历史常识的问题,在流量驱动下重新进入公共视野。
一场由恶搞视频引发的自发历史课就此展开。
网友并非单纯追求娱乐,而是在追问一个被长期悬置的问题:为何作为日本二战最高统帅的裕仁,从未被追究战争责任?
裕仁的身份极为特殊。
他是日本帝国宪法下的国家元首兼陆海军大元帅,对侵华战争及太平洋战争拥有最终决策权。
尽管战后盟军出于政治考量保留其天皇地位,但这一决定客观上导致日本军国主义核心未被彻底清算。
裕仁成为那段侵略历史中“未被审判的活遗产”。
中国网友对他的戏谑,表面是网络玩梗,实质是对日本官方长期回避战争责任的尖锐回应。
石平的举报行为,恰恰戳中了这一敏感神经。
他试图以“维护天皇尊严”之名压制民间表达,却无视日本政府自身对历史问题的系统性淡化。
日本每年投入560亿日元在全球开展所谓“历史公关”,试图重塑二战叙事,却拒绝正视亚洲受害国的创伤记忆。
这种双重标准,注定其抗议难以获得道义支持。
更关键的是,石平本人已成为这场风波的反面教材。
他靠反华言论在日本谋取名利,却始终无法真正融入当地社会。
他的归化身份被反复质疑,政治抱负屡遭挫败。
此次举报,本意或是向日本右翼表忠,结果却引火烧身。
9月8日,中国外交部宣布对其实施全面制裁:冻结其在中国境内全部财产、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与其交易、将其本人及直系亲属列入入境黑名单。
这一制裁具有标志性意义。
它传递出明确信号:中国绝不容忍数典忘祖者。
石平享受国家公派留学资源,却转身诋毁祖国,其行为已超出言论自由范畴,触及民族底线。
制裁不仅是对其个人的惩罚,更是对所有试图以背叛换取利益者的严厉警告。
事件背后,更深层的变化正在发生。
AI技术的普及,正在重构历史叙事的权力结构。
过去,历史解释权掌握在官方、学界与主流媒体手中;如今,普通网民借助生成式AI,也能参与历史符号的再创造。
这种表达虽带有强烈情绪,甚至模糊了讽刺与事实的边界,但它代表了一种去中心化的历史参与方式。
有人担忧此类戏谑会消解历史严肃性。
但现实恰恰相反——正是这些视频的病毒式传播,促使大量年轻人主动查阅史料、观看纪录片、参与历史讨论。
B站上多个UP主趁势推出“裕仁与侵华战争”系列,结合档案影像与学术研究,播放量迅速破百万。
娱乐成为入口,知识才是终点。
这种由下而上的历史自觉,远比单向灌输更具生命力。
日本政府显然未适应这一转变。
他们仍试图用传统外交手段压制网络舆论,却忽略了数字时代话语权的分散化本质。
一个AI视频的传播力,可能远超一份外交照会。
他们抗议网友“不尊重天皇”,却对国内教科书删改侵略史实、政客参拜靖国神社视若无睹。
这种选择性敏感,只会加剧邻国的不信任。
石平的处境愈发尴尬。
他本想借机刷存在感,却沦为全民嘲讽对象。
网上涌现大量“石平语录”剪辑,将其极端言论配以滑稽音效,播放量动辄百万。
他努力扮演“忠日反华斗士”,却两头不讨好:中国视其为叛徒,日本视其为工具。
他的举报非但未达成目的,反而为中国制裁提供正当理由,堪称典型的搬石砸脚。
真正值得警惕的,从来不是几个AI视频,而是日本对侵略历史的持续回避。
只要官方继续淡化战争责任,类似事件就必然重演。
网络狂欢终会退潮,但历史记忆不会消散。
裕仁虽已去世,其象征的未清算历史仍在刺痛亚洲受害国。
而对中国而言,这场风波揭示了一个事实:历史教育不能仅靠课本。
年轻人对历史的兴趣,往往始于一个视频、一次热搜、一场网络争论。
与其压制情绪表达,不如顺势引导,将流量转化为认知。
当千万人因“裕仁狗叫”而去查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时,历史的种子已然播下。
石平太郎这类人,或许还会继续写书、上节目、骂中国。
但他们的声音,永远敌不过亿万普通人对真相的坚持。
日本政府可以抗议,可以施压,但只要他们一天不直面历史,民间的记忆就不会沉默。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它是血写的事实,是刻在民族骨髓里的痛,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勿忘”的警钟。
AI能生成千百个裕仁的形象,但只有一个真实的过去——那个日本发动侵略、中国浴血抗争、无数生命消逝的过去。
这个过去,不容戏说,更不容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