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88彩 > 产品展示 > 日本“恨老”现象加剧,社会矛盾激化,专家建议引发热议,网友反应震惊人心
产品展示
日本“恨老”现象加剧,社会矛盾激化,专家建议引发热议,网友反应震惊人心
发布日期:2025-10-11 01:05    点击次数:55

日本社会最近爆出的“集体自杀”言论,真不是哪个网红博眼球的奇葩言论,这可是堂堂耶鲁教授在媒体上喊出来的,关键他说的是“以老人集体切腹解决老龄化”,而且补刀补得相当冷静——以后可能强制搞安乐死,这话一出来,舆论场直接炸锅,老人们气得跳脚,年轻人却拍手叫好,这到底是社会进步了,还是文明倒退了。

你可以说日本老龄化严重,人口结构畸形,社会负担沉重,但就算全世界都在为老龄化发愁,有几个国家会把“集体自杀”当解决办法,耶鲁教授的话,像一把刀子,划开了日本社会的隐痛——那些被年轻人视为“资源黑洞”的老人,成了不该活着的负担吗。

回头看,2016年横滨医院的点滴毒杀案,四十八个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被一锅端,凶手居然是医院护士,理由荒唐得让人愤怒——嫌老人死在自己当班太麻烦,干脆提前送走,社会的冷漠和制度的失灵,在这一刻全都显形,冷血比病毒更可怕。

同年,神奈川县残疾人疗养院惨案,一个男人持刀闯入,砍死十九人,重伤几十人,杀完人后主动自首,理由竟然是“对日本和全球有好处”,听起来荒谬,但背后是彻头彻尾的社会绝望,老人、残疾人、无依无靠的弱者,成了“社会垃圾”,这不是个案,而是日本社会深层次的裂缝。

再看2020年“大林三佐子事件”,一个流浪老妇在长椅过夜,被陌生人用石头砸死,理由就是看她不顺眼,这种随意的恶意,暴露出社会对弱者的无情,电影《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用镜头还原现场,却还原不了日本社会的冷漠和焦虑,老人被随意杀害,成为“正常新闻”,谁还敢老去。

设问:日本人不懂得尊老爱幼吗,八九十年代泡沫经济时期,人人风光,老年人有钱有闲,光靠资产利息就能过得飞起,谁会想到三十年后,年轻人会把老人当成拖油瓶,社会福利成了代际矛盾的导火索。

经济不好,年轻人失业,工资反降,养老金却源源不断流向陌生的老人,年轻人心里憋着一口气,凭什么我要养你们,凭什么我奋斗一辈子还不如你们退休金多,阶层固化、代际撕裂、仇老情绪,像阴影一样笼罩日本。

更荒唐的是,年轻人对父母都能嫌弃,觉得“养不起自己还要背个老爹老妈”,如果连家庭都成了负担,社会裂解还远吗,经济压力是根子,观念转变是催化剂,西方式个人主义让传统尊老变成了历史名词,老人和年轻人之间的信任被切割得干干净净。

日本的“无缘社会”是一面镜子,没亲人,没朋友,没社交,老了只能自生自灭,有的老人为了吃口饭,故意去犯罪,进监狱反倒成了养老院,纪录片《老人漂流社会》里,老年犯罪率持续上升,社会资源的错配和无力救助,把人逼进了死胡同。

新一代的边缘人,二十五到五十岁,没婚姻没孩子没朋友,活得干净利落,也活得彻底绝望,他们成了袭击老人的主力军,专挑无依无靠的下手,老人死了没人管,地方政府象征性处理,连墓碑上都只剩编号,这种社会冷漠,令人窒息。

说到底,老龄化不是日本独有,全球都在老去,问题是怎么应对,比起高喊“集体自杀”,是不是更该反思社会保障、代际公平和人文关怀,日本模式的失败,是冷漠的胜利,也是制度的溃败。

讽刺的是,日本曾以尊老爱幼自豪,如今却用“安乐死”当作未来选项,科技进步了,经济发达了,人的温度却冷了数字化、个人主义、资源焦虑,最终把老人推到了“社会多余人”的边缘。

反问一句,年轻人真能靠牺牲老人得到幸福吗,社会的割裂只会让明天的自己变成下一个被抛弃的对象,今天你嫌弃老人,明天就有人嫌弃你,历史的轮回,从来不会给人留情面。

中国社会也在老去,能不能走出日本的老路,是现实拷问,养老金、医疗、住房、代际公平,每一项都要实打实地改革,不能指望什么奇迹,也不能幻想代际矛盾靠“牺牲一代人”就能化解。

真正的社会进步,是让每个人体面老去,而不是让一部分人“自动消失”,制度设计、公共服务、伦理观念、家庭纽带,缺一不可,单靠喊口号,解决不了现实的焦虑与冲突。

归根结底,老龄化是挑战,不是灾难,关键在于怎么面对,怎么分配资源,怎么维系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尊重和关怀,日本的极端案例,是一记警钟,也是对全世界的提醒。

别把“牺牲弱者”当成社会进步的捷径,别让冷漠和割裂成为常态,社会的温度,不在GDP,而在每一个普通人的命运里,今天我们怎么对待老人,决定了明天社会会怎样对待我们。

选择有温度的制度,而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这才是成熟社会该有的担当和格局。



Powered by 88彩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