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张女士给她的奔驰电车投了52万元车损险。谁都想不到,5个月后车子在高速上被撞报废,全责方保险公司却只肯赔24万元。这辆她两年前花67万元买来的车,一夜之间价值缩水超过一半。
事情发生在2025年8月31日下午5点半。G0424京武高速黄陂区段,张女士的奔驰EQS450+正常行驶时,突然被后方车辆猛烈追尾。车子瞬间失控,连续撞击护栏后才停下。安全气囊全部弹出,张女士额头擦伤,手臂红肿,还出现了轻微脑震荡。
交警出具的事故认定书很清楚:后车全责,张女士无责。她本以为理赔会顺顺利利,没想到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武汉奔驰4S店的维修师傅拆开车子后直摇头。车身框架变形、电机裸露、充电模块损坏,维修报价53万元,比车损险保额还高,车辆达到全损标准。张女士心想,既然保额是52万,理赔应该差不多吧?
中国人保的理赔员给了她一个完全不同的数字:24万元。理由是这辆车属于二手车,应该按事故时的市场价赔偿。理赔员解释,他们查询了二手车平台,同款奔驰EQS450+的报价在22-26万元之间。
“我买车花了67万,投保52万,现在你们说只值24万?”张女士无法接受这个落差。她记得清清楚楚,2023年2月买这辆试驾车时,特意检查了保养记录和出险记录,确认车况良好才付款的。过户手续办得明明白白,行驶证上登记日期是2023年2月18日。
2025年3月续保时,太平洋保险的业务员按购车发票价计算折旧,核出52万余元的保额。张女士觉得这个数字合理,爽快交了保费。当时没人告诉她,车损险保额和第三方责任理赔可能不是一回事。
中国人保理赔员在电话里坚持他们的立场:“车辆过户就是二手车,我们按事故时的实际价值赔偿。”他们愿意把赔偿额提高到26万元,但离张女士期待的52万元还差着一大截。
张女士转向自己的保险公司求助。太平洋保险表示可以启动代位追偿,但风险不小。如果他们按52万元先赔给张女士,后续向中国人保追偿时,对方很可能只认24万元。剩下的28万元缺口,保险公司可能得自己消化。
保险行业内部人士透露,车损险保额计算有固定公式,一般按购车发票价每年折旧6%-10%。但这种算法不考虑二手车市场行情波动,更不会针对试驾车这种特殊车辆做调整。张女士的奔驰是试驾车,虽然里程数不高,但试驾期间的激烈驾驶可能影响车况,这又给估值增加了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