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确实很吸引人,但我们要知道,小说毕竟不是真实的历史。实际上,在东汉末年,除了魏、蜀、吴三国,还有一个势力,那就是占据辽东的公孙家族。罗贯中没有把公孙家族写进书里,背后的原因其实很复杂。
辽东霸主公孙家族是如何形成的并崛起的?
辽东地区的霸主公孙家族是因为第一代太守公孙度才兴起的。公孙度原本是辽东襄平(现在的辽宁辽阳)人。他的父亲公孙延因为家乡的事情,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带着全家搬到了玄菟郡(现在的辽宁抚顺附近)。
公孙度长大后在玄菟郡做了一名小官。有一天,他遇到了玄菟太守公孙琙。公孙琙早年有一个儿子叫公孙豹,可惜在十八岁时就去世了。公孙度的长相和体型与公孙豹非常相似,再加上他小时候的名字也是公孙豹,这让公孙琙非常喜欢他,觉得两人很有缘分,于是收他为养子。公孙琙把他带回家里,给他提供了读书的机会,还帮他娶了媳妇。
公孙度跟着父亲逃难,没想到因此遇到了贵人,为他日后在辽东称霸奠定了基础。
公孙度遇到了贵人公孙琙,被当成亲儿子一样收养。但他没有沉迷于官二代的享受,反而利用公孙琙供他读书的机会发奋学习。他还通过公孙琙的关系结交了人脉,因此有人推荐他去做官。
公元169年,朝廷下令挑选有才华的人担任官职。作为养子,勤奋好学的公孙度就被推荐出来当官。他先被任命为尚书郎,后来又升任冀州刺史。公孙度的官职比他的养父公孙琙还要高一级,可以说他已经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了。
公孙度原本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官,却被太守看重,收为养子,后来还当上了州里的刺史。这样的背景难免让人眼红,很多人都心生嫉妒。结果没过多久,就有人故意编造谣言,最终导致公孙度被罢免了刺史的职务。
在古代,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有时候,谣言居然能让当官的丢了官职。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在东汉时期,地方官有一个特别的规矩。每年年底,朝廷会让一些当地的老百姓代表来给地方官打分。不过,这些代表可不是普通人,他们大多是有身份、有地位的有钱人。如果地方官的得分太低,朝廷就会把他撤了。听起来有点像现在的“年终考核”,但那时候可没那么简单。老百姓的意见特别重要,甚至能决定一个官员的前途。所以,当官的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得注意自己的口碑,不然真有可能因为一些谣言就被免职了。这真是个挺特别的制度呢!
在汉朝,人们非常看重家庭背景。公孙度出身寒微,靠着养子的身份进入官场,最后竟然做到了州刺史这样的高位。这引起了很多人的眼红和嫉妒,他们开始恶意中伤公孙度,最终导致他被免去了官职。
到了190年,东汉已经乱成一团,西凉军阀董卓进入京城,掌握了朝廷大权。董卓手下有一个得力大将叫徐荣,这个徐荣是个狠角色。在各地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他先后击败了曹操和孙坚两位厉害人物。尤其是在汴水之战中,徐荣差点射杀了曹操,全靠曹洪拼死保护曹操才脱离了险境。
徐荣这位狠角色,也成了公孙度的贵人之一。他是玄菟郡人,也是公孙度当年读书时的好友。当时,公孙度被免官闲居,徐荣便向董卓举荐公孙度担任辽东太守。
辽东郡的郡治设在公孙度的老家襄平,这对他来说就像是衣锦还乡。然而,襄平的居民都知道,公孙度家族在当地并不算显赫,他的家族甚至因犯事逃到了玄菟郡。公孙度是通过做别人的养子才得以入仕,被免职后又靠走后门、托关系,才依靠董卓的帮助谋得辽东太守的职位。因此,襄平当地的豪门世家对公孙度并不怎么看得起。
公孙度当上辽东太守后日子也不好过,当地的名门望族都不待见他,连襄平县令公孙昭都看不上他。为了羞辱公孙度,公孙昭故意让他的长子公孙康去当伍长。伍长是汉朝军队里最低级的官职,说白了就是个“兵头”,只能管五个人,就像现在部队里的班长一样,根本算不上什么大官。
在汉朝,官职通常是家族世袭的,父亲的官位越高,儿子得到的机会也就越大。公孙度担任辽东太守,位高权重,而他的儿子公孙康却被征召去做一个普通的兵头,这让公孙度非常生气。公孙度觉得这是对他的极大侮辱,因此决定借此机会整顿一下辽东地区的豪门世家,他早就看不惯这种现象了。
公孙度是个非常残忍的人,他以杀人来树立威信。他先找个借口抓了公孙昭,然后在襄平闹市当众把公孙昭活活打死。接着,他还把公孙昭的家人全部抓起来,在闹市里一起杀了。之后,公孙度随便给辽东的豪门世家找罪名,然后把他们一家老小都杀了。当时,被公孙度杀死的辽东豪门世家有一百多家,总共杀了数千人。
公孙度发现董卓被吕布杀死了,他的集团也土崩瓦解了,东汉的政权变得更加混乱。于是,他决定在辽东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很快,公孙度就召集了官员,凡是不听他的话的官员,就像豪门世家一样被他杀了。公孙度这一手以杀立威的手段,让辽东人心惶惶。辽东的人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顺从公孙度,才能避免被杀。于是,辽东很快就被公孙度控制了,成了他的私人王国。
当时中原地区兵荒马乱,曹操和袁绍这些实力强大的军阀都在忙着抢地盘,根本没时间管关外的辽东。公孙度也很清楚自己的实力有限,不想参与争夺天下的大混战,于是他就把目标转向了朝鲜半岛。
玄菟郡是在汉武帝征服卫氏朝鲜后设立的一个行政区域。最初,玄菟郡的首府设在朝鲜的夫租城(现在的朝鲜咸镜南道咸兴市)。到了东汉末年,首府才迁到了现在的辽宁抚顺地区。
公孙度以前在玄菟郡做过一个小官,对那里的情况非常了解。所以他迅速控制了玄菟郡。掌握了玄菟郡后,他又出兵朝鲜半岛,让那里的扶余国和高句丽都归顺了他。接着,他又向西进攻辽西的乌桓。
至此,公孙度在辽东站稳了脚跟。《三国志》中仅用一句话描述了他的功绩:“东征高句丽,西讨乌桓”。虽然这句话很简单,但可以看出公孙度的实力非常强大。
公孙度因为实力强大,野心也跟着变大了。在中原大乱的时候,他自封为辽东侯和平州牧。他趁机渡海占领了山东东莱各县,并在东莱设营州,还派了刺史管理东莱等地,为将来他想要进军中原打下基础。
此后,公孙度在辽东建立了自己的祖庙,追封祖父和父亲为侯爵。他出行时的仪仗也十分隆重,几乎和皇帝一样。他还特意在自己的帽子上加上了九条玉串,并让卫兵头戴旄帽,称之为羽林军。此外,他还修建了类似于太庙的祖庙。这些举动让公孙度在辽东的地位显得与皇帝相差无几。
割据江淮地区的军阀袁术曾经称帝并建立年号,公孙度与袁术的不同之处可能就在于没有公开地称帝,而公孙度的一切行为比袁术称帝还要早好几年。
后来,公孙度一直老老实实地待在辽东,静静地看着中原的局势变化。他的想法也很清楚,就是先保存实力,等局势混乱时再趁机捞好处,这正是他的策略。
公孙家的统治只是地方上的小政权,并且只延续了三代就灭亡了,根本无法和魏、蜀、吴这三个大势力相比。
曹操曾经以东汉朝廷的名义,要求公孙度到中央来任职,担任永宁乡侯和武威将军。其实曹操这么做也是想试探公孙度的态度,看他是否愿意归顺自己。公孙度对于曹操的加官进爵感到非常不屑,当他接到曹操送来的官印时,公孙度轻蔑地说:“我是辽东的王,哪里是永宁的王!”
这意思就是我在辽东说一不二,那个什么永宁乡侯对我根本没用。所以公孙度直接拒绝了曹操的任命。曹操也意识到公孙度野心很大,不过当时曹操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只能默认公孙度继续在辽东称王称霸。
公孙度继续努力发展辽东,为将来能在辽东称霸中原做准备。但可惜的是,老天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公元204年,公孙度病逝,他的长子公孙康继承了他的位置。
公孙康接过了他父亲的职位,成了辽东太守。他对曹操的态度还是不怎么买账,觉得离得远就不用听他的。不过,他刚上任不久,就碰上了一件麻烦事。
冀州的军阀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败后,心情低落,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大儿子袁谭和小儿子袁尚为了争夺继承权开始争斗。曹操看到兄弟俩不和,趁机发兵攻打。最终,袁谭战败被杀。随后,曹操派大将张辽去安抚海滨地区。其实,曹操早就对公孙家族占据东莱并设立的营州心怀不满,于是借机让张辽顺路攻占了营州。这样一来,公孙度苦心经营多年的东莱各县都被曹操占领了。
所以公孙康对曹操很是生气,打算趁着曹操攻打袁尚的时候,带领四万大军攻打邺城。幸好被他的谋士劝住了,不然曹操可能会直接把他给灭了。
后来,袁绍的两个儿子袁熙和袁尚被曹操打得非常惨,他们只好投奔了乌桓的单于蹋顿。结果,曹操派出了大将张辽发动白狼山之战。张辽直接在战场上斩杀了蹋顿单于,彻底消灭了乌桓。袁熙和袁尚走投无路,只能想到投靠辽东的公孙康。
袁熙和袁尚投奔了公孙康,这让一向不怎么参与中原争斗的辽东一下子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曹操的手下都建议他乘机攻打公孙康,把辽东也收归己有。不过,曹操那时刚平定了河北,实力有所消耗。再说,公孙康从没和曹操公开翻脸,就算张辽夺下了营州,公孙康也忍了。
曹操认为公孙康只想割据辽东,不想参与中原的混战。如果他收留了袁熙和袁尚,必定会成为曹操下一个攻打的目标,这与公孙康割据辽东的初衷相矛盾。如果曹操真的去攻打辽东,那么袁熙、袁尚和公孙康可能会联合起来对抗曹操,这样对曹操不利。所以,曹操没有听取手下人的建议去攻打辽东,而是放任袁熙和袁尚去投奔公孙康,他想看看公孙康的态度。
公孙康果然不敢直接跟曹操作对,而袁熙和袁尚也不是真心来投靠的。看到曹操没有继续追击,他们就想除掉公孙康,占领辽东再图东山再起。公孙康既怕得罪曹操,也明白袁家兄弟的心思不纯,所以他抢先一步杀了袁熙和袁尚,然后把他们的头颅送给了曹操,表示愿意投降。
这就是说公孙康向曹操投降了,于是曹操以东汉朝廷的名义册封他为襄平侯和左将军。这样一来,公孙康表面上是向曹操臣服了,但实际上曹操因为辽东地方偏远,没有对他进行征伐。公孙康家族在曹魏政权中,就像是被管理的地区一样,名义上服从和接受册封,但实际上拥有很大的自治权。
后来,公孙康非常听从曹操的话。孙权曾派使者过海找公孙康,想让两家联手对付曹操。但公孙康明白,孙权这是想挑起争端的计策。如果他真的起兵反抗曹操,远在南方的孙权未必能提供实际帮助。因此,公孙康拒绝了孙权的结盟提议,并为了消除曹操的疑虑,特意杀了孙权的使者,以此表明忠心。
曹操现在相信公孙康不会有二心,只要公孙康名义上保持归顺,就算让他在辽东当土皇帝又有何妨,因此曹操不再拿公孙康当成问题,也因此辽东没有卷入混战之中。
后来,公孙康去世了。因为他去世时,两个儿子公孙晃和公孙渊年纪还小,部下们就推举他的弟弟公孙恭来接替他的位置。
公孙恭接任后正式进入了曹魏时代,曹丕,曹操的儿子,封他为车骑将军、平郭侯,并赐予他假节的待遇。这个身份和地位非常高。公孙恭不像他的父兄有远大志向,因此他很乐意臣服于曹魏,接受这份封赏。他还把公孙康的长子公孙晃送到曹魏的都城洛阳作为人质。可以说,公孙恭在位期间,一直规规矩矩,老老实实。
后来,公孙康的二儿子公孙渊野心勃勃。他认为哥哥公孙恭太窝囊了,于是公元228年,公孙渊暗中积蓄力量,胁迫哥哥让位,并将他囚禁起来。从此,公孙渊成了公孙家族的掌舵人。
那时已经是魏明帝曹叡统治时期了。曹魏得知公孙恭被侄子公孙渊关押的消息后,谋士刘晔建议曹叡利用这个机会攻打辽东。不过,曹叡不想发动大规模战争,所以他封公孙渊为扬烈将军和辽东太守。
公孙渊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一边向曹魏称臣,一边又暗中与孙权交好。孙权已经建立了吴国,决定接纳公孙渊。尽管重臣张昭和顾雍反对,孙权还是派遣使者,带着许多金银财宝去辽东册封公孙渊为燕王。
当孙权派来的使者真的到达辽东时,公孙渊却感到害怕了。毕竟当时曹魏势力强大,而孙权远在千里之外。公孙渊和他父亲公孙度的想法一样,认为如果公孙家族真的与曹魏开战,孙权恐怕来不及救援。然而,公孙渊又非常贪恋孙权使者带来的丰厚金银财宝,于是他杀了孙权的使者,将金银珠宝据为己有,还把使者的头颅送给了曹叡,以此表明自己的忠诚。
曹叡见到后非常高兴,立刻下令封公孙渊为大司马,并提升他的爵位为乐浪公。相比之下,孙权多次被公孙康父子捉弄,不仅损失了许多使团成员的生命,还浪费了大量的钱财。
听说曹叡要给他提升官职,公孙渊也很开心,他还觉得自己这一手操作真是高明,把魏国和吴国这两个大国都给玩弄于股掌之间了。
可是,当曹魏的册封使者到来时,公孙渊却感到非常不安。因为使者个个都是身材高大、气势威猛的人,这让公孙渊怀疑曹叡表面上是来安抚他,实际上是想派这些人来抓他或者除掉他。因此,公孙渊对这些使者十分警惕,并且对他们进行了侮辱。
曹叡非常生气,于是派幽州刺史毋丘俭带兵和圣旨去辽东,征召公孙渊到都城洛阳来解释事情。但是公孙渊认为曹魏还是猜忌他独霸辽东,所以想除掉自己。于是公孙渊拒绝接受曹叡的征召,并派兵攻打毋丘俭。
毋丘俭没做准备就仓皇应战,结果很快就被公孙渊击败了。这时候,公孙渊觉得自己有优势了,干脆撕破脸皮,和曹魏打起来。公孙渊和曹魏撕破脸之后,他就自立为燕王,并且拉拢了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希望借助他们来抵御曹魏。
公孙渊还很厚颜无耻地派使者去吴国找孙权,主动请求臣服。史书上没有记载孙权当时的心情,毕竟公孙家族已经骗了他两次了。但孙权还是接受了公孙渊的请求,只是实际上并没有给予任何帮助,只是静静地看着曹魏和公孙渊打起来。
曹操派太尉司马懿率领大军攻打辽东,曹叡心想公孙渊怎么可能是司马懿的对手,所以公孙渊很快就被司马懿压制,不得不龟缩在襄平城内。在被围困期间,公孙渊两次派人道歉求和,但司马懿知道这是解决公孙家族的大好机会,所以直接拒绝了求和。
公元238年,司马懿攻下了襄平。公孙渊想带着儿子公孙修突围去投奔孙权,结果被抓住了。司马懿下令把公孙渊父子和辽东的所有官员全部杀死,并且下令屠城,把襄平城内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杀死。但是,司马懿唯独放过了被公孙渊囚禁的公孙恭。
公孙渊是个像吕布一样的反复无常的人。他的反复无常不仅让祖、父辛苦建立的辽东基业毁于一旦,还害了自己哥哥公孙晃。
公孙晃早在公孙恭在位时就到了洛阳当质子。当公孙渊囚禁了公孙恭后,公孙晃就知道弟弟不会老实。于是,他给曹叡写信,警告说公孙渊迟早会叛乱,请求曹叡尽早除掉公孙渊。但曹叡并没有回应。结果,当公孙渊真的起兵造反时,曹叡却把之前多次提醒自己的公孙晃赐死了。可以说,公孙晃最后是被自己的弟弟公孙渊害惨了。
公孙渊被杀后,公孙家族在辽东割据了五十多年的局面终于画上了句号,辽东也完全被纳入了曹魏的版图。
司马懿平定了辽东后,因为鲜卑族慕容部的祖先莫护跋曾帮助过他,司马懿就向魏国请求表彰莫护跋,让他成为率义王,并让他在辽东驻守。这件事后来成了西晋时期慕容鲜卑建立燕国的起点。可以说,司马懿的这个决定,间接导致了他后代建立的晋朝的衰败。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没有提及辽东政权,这背后有他的考量。公孙家族虽然长期掌控辽东,但从未正式称帝建国。相比之下,魏、蜀、吴三国都是经过正规程序建立的。尽管公孙度时期的生活如同帝王,但缺少正式的称帝仪式。后来,公孙渊虽自封为燕王,但仍未称帝。因此,公孙家族虽然长期统治辽东,只是割据一方,并且名义上归顺了曹魏,接受了曹魏的封号。因此,从名义上说,公孙家族的地位无法与魏、蜀、吴三国相提并论。
辽东地区远离中原的战乱,如果要写公孙家族的故事,从哪里开始写起呢?辽东与小说的主要情节联系不多,罗贯中更关注的是三国的故事。既然辽东不在三国的核心范围内,写它也没什么意义。所以为了使小说的情节更加紧凑,罗贯中只能简单提及辽东的政权。
因此,公孙家族在辽东建立的政权与魏国、蜀国和吴国相比,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再加上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罗贯中只能简单地带过这个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