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纳米光罩国产化在即,九成进口依赖将改写
项目名称与投资额
晶镁半导体高端光罩项目,规划总投资120亿元,一期投资65亿元。
落户地点
项目正式签约落户合肥高新区。
核心业务与技术定位
专注于28纳米及以上制程半导体光罩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产能规划
一期满产后月产能约3200片高端光罩。
项目意义与国产化价值
光罩的关键作用
光罩是半导体制造的核心部件,其品质直接影响芯片良率与性能。
120亿重金押注“芯片底片”,安徽半导体突围再落关键一子!
近日,合肥高新区迎来一个“隐形巨人”——晶镁半导体高端光罩项目正式签约落户。 这个总投资120亿元的“巨无霸”,一期就砸下65亿元,目标直指月产3200片28纳米及以上的高端光罩。 它要解决的,正是中国芯片产业长期被海外“卡脖子”的痛点:高端光罩九成依赖进口的历史,即将被改写。
光罩:芯片制造的“精密底片”
在芯片生产线上,光罩的作用堪比相机的底片。光线透过这张布满电路图案的玻璃板,将设计蓝图精准投射到硅片上,才能刻出比头发丝细万倍的芯片结构。它的精度直接决定芯片的良品率和性能。
此前,28纳米及更先进制程的光罩几乎被日美企业垄断。 一片高端光罩价格动辄数十万美元,且交期长达数月。 晶镁项目的量产,意味着国产芯片从此有了“自家底片”的支撑。
120亿投资背后的国产化突围
晶镁项目分两期推进:一期65亿元投入后,月产能将达3200片,覆盖28纳米及以上主流制程需求。 这是目前国内罕有的高端光罩规模化产线。
项目背后站着新成立的安徽晶镁光罩有限公司。企查查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25年3月,法定代表人为郭圣忠,业务范围覆盖芯片设计、制造及电子材料研发全链条。
合肥高新区将其定位为“延链补链”的关键一环。 当地已集聚204家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占合肥全市相关企业的63%,从设计、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的产业闭环初具规模。
合肥的“芯”版图再添王牌
过去十年,合肥以“链式思维”突进半导体产业:
产业生态:从“单点突破”到“军团作战”
合肥新站高新区近期获批“安徽省集成电路特色产业园”,区内产业链总投资已近千亿元。 在2.6平方公里的综合保税区内,企业可实现“门对门”协作:晶合的晶圆片半小时车程即可送至颀中封测,大幅降低供应链成本。
政府同步搭建“新连心”为企服务平台,企业诉求可“一键直达”多部门。 例如,晶合集成曾因高压线周边树木安全隐患求助,区应急和城管局当天联合现场办公,快速制定修剪方案,避免企业停产损失。
技术攻坚的“合肥速度”
产业土壤的成熟催生技术突破:
无声的战役
光罩生产堪称“纳米级艺术”:要在石英玻璃上蚀刻出误差小于头发丝直径万分之一的图形,需跨越材料纯度、光刻精度、缺陷控制等数十道技术关卡。
晶镁项目选择从28纳米切入,既避开7纳米以下的国际巨头混战,又覆盖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等主流芯片需求。 这种务实路径,正是国产替代破局的关键策略。
合肥高新区的产业地图上,一颗新坐标已然点亮。在204家企业的电路板焊接声、光刻机嗡鸣声中,一条摆脱掣肘的芯片供应链正加速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