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88彩 > 新闻动态 > 抗战中,为什么74军越打越强,有些王牌部队却越打越弱?
新闻动态
抗战中,为什么74军越打越强,有些王牌部队却越打越弱?
发布日期:2025-08-04 04:54    点击次数:196

「放坦克先过去,重点是截住后面的步兵!」团长卢醒在战壕里大声喊道,眼看着八辆日军坦克轰鸣着冲向阵地。

钱之根紧握着步枪,心跳如鼓。作为黄埔十三期的新兵,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第一场真正战斗竟然是面对步坦协同的日军精锐。刚才还在军士训练班里练习投弹,现在却要在枪林弹雨中与敌人生死相搏。

「等步兵进入射程再开火!」副师长李天霞的命令传来,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远处,日军步兵跟在坦克后面小心翼翼地推进着,不知道中国军队已经为他们准备了一个天罗地网。

万家岭那场胜仗对全国军民来说简直是一针强心剂。外国记者阿特丽在现场看得目瞪口呆,到处都是战利品堆得像小山一样,什么步枪啊、机枪啊、日本军旗啊、防毒面具啊、望远镜啊、战刀啊,甚至连日本兵随身带的「千人针」护身符都有。就连前线指挥官招待她吃的,都是从日本人那儿缴获来的菠萝蜜罐头。

越是深入前线,阿特丽越觉得中国人守住武汉是有戏的。不过李汉魂将军给她泼了盆冷水,说一旦小日本大规模使用毒气弹,咱们就很难顶得住了。

结果李汉魂这话真是一语中的。当然毒气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整个武汉保卫战,中国这边派出了109个师,而日军只用了9个师团加5个支队,就占了上风,万家岭这一仗的胜利也改变不了大局。

万家岭打胜仗的时候,武汉其实已经被日军从南北两个方向包抄了。不过蒋委员长早就做好了撤退的准备。据说他下这个决心,跟苏联军事顾问崔可夫有关系。

崔可夫分析得很透彻:「武汉这地方全靠铁路和长江跟后方联系,又是湖泊沼泽地带,不管进攻还是撤退,都得靠轮渡或者架桥。如果败了再撤,很可能像南京保卫战那样损失惨重。」

1938年10月25日,正式宣布放弃武汉,因为撤得及时,除了丢了不少军用物资,日军连中国军队的一支主力部队都没追上。

武汉一丢,南边的长沙就成了砧板上的鱼肉。74军奉命保卫长沙,汽车火车紧急调动51师、58师到长沙外围设防。

11月12日晚上,74军刚到长沙,谁能想到第二天这座千年古城就被大火烧成了废墟,而放火的竟然不是日本人!是自己人误以为日军打进城了。

就算日军真的攻进城来,恐怕都不会把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烧得一干二净,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蒋委员长的指挥部一遇到危险,就习惯性地慌张被动,最后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这事跟花园口决堤的悲剧如出一辙,把民心搞得冰冷。兰封撤退时,丢下几百万全力支持的百姓,炸开花园口害死89万人,老百姓真的急了眼,不光日军在追杀败兵,连百姓都起来追杀,还出现了大批带路的,人心彻底寒了!

记者阿特丽作为局外人,说话很尖锐:「危险往往来自后方那些神经脆弱的人,他们急着要撤退,却不敢冒生命危险。他们说话可能比前线将领还要爱国,但他们自己真的不想死。」

来守长沙的英雄部队74军临时改了任务,调进长沙城处理善后。因为军纪好,74军跟当地老百姓关系不错,在帮助长沙居民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口碑很好。

听说抗日英雄部队到了长沙,一些后方的演出队、剧团都赶来慰问演出。经过演剧队的教唱,那些热血沸腾的歌曲在军营里响起:《流亡三部曲》《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牺牲已到最后头》……

带队演出的著名戏剧家田汉特地拜访了51师。他以张灵甫和张古山之战为素材,创作了话剧《德安大捷》。公演之后,张灵甫和他的74军更加名声大噪,成了国人的骄傲。

田汉作为《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还专门为74军写了一首军歌。在嘹亮的歌声中,74军官兵被部队辉煌光荣的历史所感召,他们齐声高唱,一遍又一遍地互相鼓励:「我们是国家的武力,我们是民族的先锋!」

要当民族先锋,没有强大的实力可不行。74军在南浔和万家岭损失很大,由于缺乏完善的征兵体系,伤亡大的部队到后方补充,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有些王牌部队因此越打越弱,最后一蹶不振。

要想长期保持战斗力,就得用最短时间满血复活。好在蒋委员长把74军当作直属的战略预备队,在补充兵员方面有优先权,甚至能优先分到一些黄埔毕业生当骨干。

因为抗战急需大量军官,黄埔军校早就扩招了,高中毕业两年就能报考,军校按考试成绩从高到低录取。原来只招六七百人,到第十三期已经招1400多人。学制也从原来的三年缩短为两年,毕业典礼一结束,学生拿着毕业证和部队分配通知书,就独自奔赴前线!

黄埔13期学员钱之根被分到了74军。高层对这些黄埔生也很重视。钱之根到长沙后,俞济时军长和王耀武都亲自接见了他。

51师刚来了一批新兵,受训时间不长。王耀武脑子很清楚,他先抓骨干以点带面,专门办了个军士训练班。军士训练班由素质比较好的新兵组成,不到200人,编成四个分队,钱之根当分队长。

军士训练班搞得很正规。从体能训练、军事理论,到刺杀、投弹、爆破、射击,再到「军人四耻」「军人四乐」等思想教育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特别是实弹训练,因为随时可能用上,抓得很紧,军士们训练完都要互相点评。这套做法是不是有点熟悉?

1939年3月25日,74军接到紧急命令:火速支援赣北,参加正在激烈进行的南昌战役。

进行了四周的军士训练班就此结束,军士们被分配到各连,大部分直接当班长。钱之根是黄埔生,当了排长。

3月26日晚上,51师153旅306团乘车率先到达离南昌60公里的高安。他们刚在祥符观完成布防,日军101师团的111旅团就打到眼前了。

101师团、106师团在南浔战役和万家岭战役中都被打残了,主要对手就是眼前这支如狼似虎的74军。

但别忘了日本有近百年的户籍制度,征兵体系相当完善。补充了大量新兵后,战斗力很快恢复,成了这次南昌战役的主力。

眼看306团势单力薄,151旅的火车也风驰电掣地赶到了。旅长周志道亲自率领主力猛烈反击,暂时稳住了高安一线阵地。

随后赶到的57师也在锦江右岸抢占阵地,与51师联合防守高安。

江西赣江有条支流叫锦江,流经高安,这地方是一小块冲积平原,是进入湘北的咽喉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3月27日天刚亮,日军111旅团派出步兵战车混合大队,用坦克开路,再次向306团的祥符阵地发起猛攻。

在步坦协同战术中,坦克负责冲毁守军阵地,转移对方注意力。防守起来相当困难。306团团长卢醒赶紧向153旅旅部求援,旅长张灵甫亲自带着一个营从城里杀出来,发起反冲锋。是不是很有古代名将的风范?

战国兵家吴起说过:「做将领的必须身先士卒,与部下同甘共苦,下达命令时,士兵才愿意听从,出兵打仗时,士兵才勇于作战,白刃相接时士兵才愿意拼命。」

张灵甫一直很勇猛,他一马当先,作为旅长带头冲锋。日军子弹如雨点般横扫过来,他的腿被打穿了,张灵甫一个前扑,当场倒下......

这员猛将只好暂时退出战场。

153旅主将负重伤,攻势暂时停止。日军趁机凶猛地反扑过来,306团和增援部队损失惨重。51师副师长李天霞觉得:再派兵上去也未必守得住高安,还不如保存实力,等全军集结后再想办法。于是下令51师撤出高安城。

3月27日,南昌失守了,这会儿74军的人马总算是全部赶到了现场。军长俞济时一声令下,51师和57师同时发起猛攻,日军在高安城还没站稳脚跟,在狂风暴雨般的冲击下,被迫把刚到手还没捂热的高安城「拱手让」给了74军。

日军111旅团咽不下这口气,又朝高安阵地发起了攻击。

3月29日凌晨,日军再次派出两个中队配合8辆坦克,采用步坦协同的打法,想再次从306团阵地上撕开一个口子。

有坦克助威,看起来挺吓人的,但这种战术对配合要求特别高,必须人车不分离。坦克的视野有限,为了保持队形,日军坦克群行进时,会在公路两边插小木棍,棍上挂着白纸条,每隔50米插一根。

不过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哪有那么多坦克兵有功夫跳出来插木棍。坦克与坦克之间的配合、坦克和步兵之间的配合,全靠平时训练出来的默契。

在淞沪战役和兰封战役中,中国军队也有坦克,但缺少协同作战训练——坦克一上场,步兵也不知道怎么掩护,还说:「你有装甲保护,怕啥,冲上去!」

结果超级昂贵的坦克就这么孤零零地冒着炮火前进,直到被打废为止。

日军训练水平比较高,配合也好,但临时拼凑也会有问题,所以肯定有办法让这么凶悍的阵型乱套——看到步坦冲锋时不能慌,更不能乱开枪,放坦克先过去,重点是截住后面的步兵。

只要日军步兵进入有效射击距离,就轻重武器火力全开,一旦人车分离,这战术就没多大用了。

306团上次吃了亏,这回赶紧总结经验。团长卢醒冷静指挥,协调配合加火力集中,一下子击退了步坦进攻。

坦克多厉害也不好使了?3月30日,日军恼羞成怒,对305团二营进攻时投放了毒气弹。

中国正规军配备了一些防毒面具,但型号单一,而且戴防毒面具必须选对型号:放什么「牌子」的毒气,就得戴什么类型的防毒面具。

比如日军用芥子气毒气弹,你就不能戴防催泪型的面具。

就算是这样的单一面具,也有很多士兵拿不到。大多数情况下,各部队只能让大家自己喝尿,以减轻中毒症状。

日军使用的毒气弹,催泪型和刺激性毒气占很大比例,有时还会掺进去点烟雾弹干扰对手心理。比如毒气弹打到甲连阵地,甲连的兵在惊慌中就可能往乙连跑,反过来,如果落到乙连阵地上,乙连会有部分士兵往甲连方向跑,或者往其他连跑,这样就乱成一锅粥了,指挥系统也乱了,日军可以趁机快速进攻。

这次投毒,中方二营中毒的有150多人,但因为74军有严格的战场纪律,部队竟然没乱,士兵们硬是拼死守住了阵地。

除了催泪型和刺激性毒弹外,更狠毒的是芥子气毒气弹,中招后,轻的昏迷,重的要命——3月31日,日军对司公山的347团二营阵地投放毒气,毒烟笼罩阵地,一百多名官兵中毒,连长戴天状、陈云章中毒身亡。

大多数芥子气毒弹不能立刻要人命,它会让人在吸入后30分钟内陷入中毒昏迷,戴着防毒面具的日军趁机冲入阵地。

阵地被日军突破了,58师174旅旅长劳冠英急忙派援兵堵截。

援兵赶到时,毒气已经消散,官兵们全都上了刺刀,经过几次冲锋肉搏,太多中国兵倒在血泊中,最终逼退了鬼子,夺回阵地。

占领南昌的日军第106师团主力逐步朝高安靠拢。111旅团腾出手来全力出击,朝高安正面的中方51师猛扑过来。

钱之根上前线一个礼拜了,终于该轮到他打仗了!

炮弹不断从眼前飞过,在阵地上开花;日军重机枪「嗒嗒嗒」的尖啸声也格外刺耳,对中方阵地进行压制性打击。

这波重火力一停,日军步兵就冲到跟前了,钱之根眼前大约400米的阵地上已经出现了日本兵。

51师炮兵营立即试射,重机枪一阵猛烈输出。51师阵地在丘陵上,顺着山势,从前到后,有十几条长长短短、弯弯曲曲的战壕。

丘陵植被稀少,在战壕里的官兵视野非常开阔,射击效果也好。趁被打得其中一路日军到处找掩体躲避,炮兵营调转炮口又对另一路日军「下饺子」,暂时遏制了日军攻势。

没过多久,日军卷土重来,这次火力更凶猛,阵地上子弹如雨点般飞舞。

情况异常危急。副师长李天霞果断把预备队调上来,组织51师发起反冲锋。冲锋号响起,战壕内除了轻重机枪组留下,所有官兵全都拿着枪和手榴弹冲出去了。

还没投完弹就进入了激烈的白刃战,钱之根腿部被打穿,但他根本不知道,直到一名士兵看到他的腿不断冒血,才发现大腿膝盖上方已经被子弹打穿了。

士兵把钱之根背回阵地抬下去了……

从阵地上下来,钱之根才感觉到剧痛难忍,他所在的排被同时抬下来的就有二十多人。虽然51师击退了日军的进攻,但打得非常激烈惨烈。

前敌总指挥罗卓英认为高安太孤立,防守难度太大,而从南昌撤出来的其他中国军队又情况不明,第74军已经成了唯一的战略王牌。为保存74军的战斗力,他给军长俞济时下命令:74军撤出高安。

在南昌战役兵败的情况下,74军仍然军纪严明,激战不停,他们两进高安,既攻得上又守得住,成功阻止了日军西进,是这场大战中难得的亮点。

4月10日,蒋委员长特电嘉奖74军:「余对此役(高安之战)之捷,至属兴奋,全国民情舆论,尤深鼓舞。」

一周后,委员长对南昌失守发表谈话,声称南昌战役「已达到消耗战的目的」,而南昌是中方主动放弃的,放弃之后,不但对抗战形势毫无影响,而且「反而有利」。

有利没利,光说没用,真心什么话都能说得天花乱坠,因为被人甚至自己人都不这么看南昌战役。这时汪精卫已经跑了,他在香港《南华日报》称南昌的陷落「是日军的大胜利」,委员长看到后气得够呛。

此时重庆军部判断:赣北日军分散,如果能奋力一击,可以收复南昌。

事实上,不出十天74军就踏上了征程……

4月20日,74军奉命东渡锦江,直取高安城。俞济时准备三路夹击日军:51师从正面突进,58师侧翼掩护,57师负责迂回。

这时,51师师长王耀武已兼任74军副军长,但是他生病住院了,由副师长李天霞代理师长。

51师曾经两进两出高安,对高安外的地形和工事相当熟悉。这里一半是丘陵,一半是平地稻田,可以通过缝隙插入日军侧后方进行巧妙攻击。

51师果断出击。很快,就攻下了日军在城外的三个据点(一共4个)。

守高安的是日军101师团的两个联队。当他们看见大规模的中国军队兵临城下时,倒是没慌,马上组织反击,但被揍得满地找牙,还被74军完全包围了。

与此同时,迂回作战的57师突然冲进西山万寿宫。这里是高安到奉新的咽喉要道,设有兵站,日军增援部队及补给都要经过这里。

当天,日军106师团用汽车把联队运往高安前线。俞济时派58师前去阻击。师长冯圣法调集343团、344团伏击日军车队,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车毁人亡,残部被迫撤退。

第二天,日军猛扑58师阻击阵地,直接冲入阵地肉搏,刹那间「杀!杀!杀!」的喊声震耳欲聋。从早晨打到下午5点,反反复复,日军援兵血流成河,望着高安直喘粗气。

日军的增援,逼迫着正面进攻必须摆脱胶着状态。俞济时从57师抽出两个营,攻击日军侧面。这么一调整令日军顿时阵脚大乱,51师趁势向纵深挺进。别看堵住援兵、抽调掩护的兵力侧击、正面主攻部队快速突入这些战术几句话就说完了,对于当年的中国军队来讲,这种能够灵活多变、令行禁止的部队凤毛麟角,74军能做到勇猛灵活真是属于「另类」。

4月25日晚,51师代师长李天霞亲赴火线指挥攻城。

在战斗中,305团二营攻占了高安城北制高点,居高临下地向城内扫射。在二营的掩护下,主攻部队爬上城墙,实现突破。

一直打到半夜一点,51师终于攻入高安城,与日军展开巷战。

夜黑风高,精疲力竭的日军用轻重机枪封锁受到很大限制,而中国军队的手榴弹像下冰雹一样不断从天而降。

吃大亏了!日军赶紧放毒气。毒气是很歹毒,但这种武器在街垒战中,尤其是逐屋厮杀、互相穿插中害人害己,日军只好收了家伙,朝万寿宫方向突围。

就这么继续缠斗了下一个24小时,高安城内残敌被完全肃清。

按照当年的战术习惯,如果日军在一地或一城中站稳了脚跟,要想硬攻下来难度堪比穷小子逆袭成富豪。

委员长致电俞济时:在此次高安三失三得的战役中,充分展示出74军「战力之精强」,足以让「敌寇畏惧」。

夺取高安后,51师乘胜向北攻击,李天霞把全师火炮都集中起来对准日军阵地一顿狂轰,不给逃窜的日军任何喘息的机会。已经进入万寿宫的57师169旅也跳出来给了日军当头一棒,两相夹击之下,日军都快崩溃了。

突围出来的日军赶紧找万寿宫里残留的日军合兵一处,一边拼死固守,一边伺机反击。

罗卓英下令74军全面攻击万寿宫,但左翼友军不怎么给力,让奉新一带的日军始终能自由调动,让74军很忌惮。

从南昌战役到反攻南昌,大部分中方部队都是既攻不上,也守不住,战力较弱的部队甚至一开场就挨了毒打,随时准备逃跑。大规模作战中弱旅不往前扑,强军也不敢冒进,虽然外国记者说的话有点像风凉话,但可以作为一个第三方的视角看看场面——在抗日战场上,总是「最好的部队被最坏的部队拖累」。

现在74军就面临着这种局面。如果孤军深入,很可能被奉新日军包抄,何况他们还要分兵守高安。军长俞济时深思熟虑后,决定只抽一个团支援169旅攻击万寿宫;主力留在高安、祥符观赶建工事。

不久,罗卓英调来部队接防了高安防务,但友军太软弱,奉新日军威胁一直都在,74军主力只能在原地警戒。

5月3日,日军106师团从奉新进入高安,他们先用小部队牵制58师,然后用两个联队猛攻58师与友军的接合部。58师343团阵地被突破,有两个连在没接到命令的情况下擅自撤退——这在74军是非常严重的事(被当即处决了),而且导致高安直面日军。

58师重整旗鼓,再次反攻,将日军逐回奉新老实待着。

就整体而言,反攻南昌,是轻步兵对阵日军重装备部队,而且是对做了严密部署城防的敌军进行攻坚,这就注定会失败(别抬杠说抗美援朝,这时候对日军就是这种现实情况)。

5月9日,第三战区(赣江以东)败得一塌糊涂,蒋委员长下令停止反攻。

这场战役的失败可不能怪74军,他们在自己负责的范围内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了。反攻战结束后,74军有功的将领都受到了嘉奖,俞济时因为指挥出色获颁华胄荣誉奖章。

老蒋颁发的奖章,大多数是在抗战前发的,抗战结束后也有一些,但华胄奖章是专门为抗战中的有功官兵设置的,拿到这个奖的不是在抗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就是特别英勇的士兵。



Powered by 88彩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