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测试,本应是冰冷数据与严谨科学的结合,如今却在营销的狂欢中,异化为一场场视觉盛宴,甚至演变成品牌间的“碰瓷”闹剧。理想汽车i8与重卡对撞视频引发的轩然大波,正是这一乱象的最新注脚。当一辆8吨重的卡车在碰撞测试中“败给”乘用车,这究竟是技术奇迹,还是精心编排的营销陷阱?
2025年7月29日,理想汽车在i8上市发布会上播放了一段“震撼”的对撞测试视频。视频中,理想i8在100公里/小时的正面对撞后,A柱、B柱、C柱、门梁纹丝不动,9个气囊全部打开,电池包无漏液、无起火,双闪灯点亮,车门自动解锁,门把手自动弹出,一副“毫发无伤”的姿态。然而,被撞的重卡却惨不忍睹:四个车轮弹起,驾驶室向前倾斜,几乎压在理想i8的前车窗上,驾驶室与后货箱明显分离。这强烈的视觉反差,瞬间引爆了舆论。
剧情急转直下。有眼尖的网友发现,视频中未打码的重卡车标赫然是“乘龙卡车”。一时间,乘龙卡车的社交平台被“不敢买了”的质疑声淹没。乘龙卡车官方抖音账号随即“开怼”,直言“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并质疑“不知道背后导演想啥,实际碰撞你觉得会怎样?”、“对撞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虚假宣传不能信”。7月31日晚间,乘龙卡车所属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发布声明,指责理想汽车未经授权使用并扭曲传播其卡车碰撞测试视频,构成严重侵权,并强调理想汽车“使用特定场景测试,与实际场景运营存在严重差异,未公开测试车辆状况和场景环境,通过自定义碰撞条件和非常规测试场景,发布与公众认知偏差较大的碰撞视频,不仅贬低公司品牌形象,还容易对广大车主造成误导,形成安全隐患。”
理想汽车方面则回应称,此次“超级实验”是基于用户真实交通会车场景的模拟,全权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测试认证,试验场地、测试设备以及市场端随机购买的测试卡车均由检测机构提供,理想汽车没有任何指定。理想i8共经历两次撞击,第一次与约8吨卡车正面对撞产生超过100吨载荷的瞬态撞击力,第二次约8吨卡车侧撞产生超过80吨载荷的瞬态撞击力。测试方中国汽研也表示,测试全过程符合所有规定和标准,不会因客户而刻意调节车辆参数,并强调此次测试不属于公告准入测试,一般用于车辆的开发验证。事件发酵后,理想汽车官方抖音已将重卡车标打码,而乘龙卡车则发布了驾驶室安全测试视频,强调其产品已通过ECE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第29项商用车安全法规认证。这场“罗生门”的背后,是汽车安全测试在营销应用上的潜在风险,以及行业规范的缺失。
技术疑云:卡车“散架”的背后玄机
乘龙卡车在对撞视频中表现出的驾驶室与底盘分离、车轮弹起等“异常”现象,绝非偶然。商用卡车驾驶室通常具备严谨的锁止连接机构,以确保在正常行驶和碰撞中保持与底盘的稳固连接。乘龙卡车宣称通过的ECE R29等国际商用车安全法规认证,也要求驾驶室在碰撞中能够有效保护乘员空间,不应轻易发生如此剧烈的位移和分离。因此,视频中呈现的异常,引发了外界关于测试卡车是否被“动过手脚”的猜测,例如驾驶室的锁止机构可能被解除或未完全固定,从而导致在碰撞瞬间发生异常的位移和翻转。乘龙卡车方面也曾暗示“被摆了一道”,并质疑测试方未公开测试车辆状况(如是否改装、减配、卡扣是否固定)和场景环境,这进一步指向了人为操作的可能性。
这种“非对称”碰撞,即轻型乘用车与重型商用车在特定条件下的对撞,其结果往往取决于多种复杂因素,而非简单地反映一方的“脆弱”。将3吨乘用车与8吨商用车进行对撞,在物理惯性上商用车本就承受更大冲击,其结构破坏更多是由于质量差异而非安全性不足。这种“实验室完美条件”与现实工况的巨大差距,极易误导消费者对真实汽车安全性能的认知。
法律攻防:营销边界的红线
东风柳汽声明中的“三大杀招”直指理想汽车的营销行为,揭示了当前汽车营销与法律边界的尖锐冲突。
“非法发布侵权视频”: 依据《民法典》中名誉权、商誉权的保护。东风柳汽需证明理想汽车发布视频的行为具有主观恶意或重大过失,且该视频内容对乘龙卡车的品牌形象和商业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如导致消费者对其产品安全性产生误解,影响其市场销售。理想汽车事后对卡车品牌标识进行打码处理,可能被解读为其对视频争议性的认知,或可作为其存在过失的旁证。“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 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该条禁止经营者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焦点在于测试视频是否构成“虚假信息”或“引人误解的信息”,即视频所呈现的碰撞结果并非在公平、正常的测试条件下产生,或者该测试场景并非真实交通事故的普遍代表。若能证明测试中存在人为干预,如驾驶室锁止机构被解除,则理想汽车的行为可能被认定为通过虚假宣传贬低竞争对手,构成商业诋毁。“与实际场景差异”: 依据《广告法》第28条,该条禁止广告主利用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东风柳汽指出理想汽车通过“自定义碰撞条件,特定设计非常规测试场景”,发布与公众认知偏差较大的碰撞视频。乘龙卡车强调其产品已通过ECE R29等国际商用车安全法规认证,这与视频中卡车的“异常”表现形成反差,可能被认定为“引人误解的宣传”。
这些法律论点揭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部分车企为追求营销效果,倾向于采用“非标测试”或“极限测试”制造视觉冲击,快速植入消费者心智。然而,这种“定制化”测试往往偏离真实交通事故的复杂性和随机性,其结果可能存在误导性,甚至通过贬低竞品、制造对立来抬高自身。这种过度营销和虚假宣传,导致消费者对行业整体信任度系统性下降,形成“狼来了”效应。
行业潜规则:第三方机构的“双重身份”
中国汽研“符合标准但非强制性”的回应,凸显了汽车安全测试体系中的“行业潜规则”或“技术盲区”。与C-NCAP、C-IASI等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标准的公告准入测试不同,车企自行委托的“非公告准入测试”在测试条件、参数设置上拥有极大的自定义空间。这为车企通过调整碰撞速度、角度、对比车辆类型甚至对测试车辆进行“特殊处理”,制造更具视觉冲击力、更有利于自身营销的“极限”测试结果提供了可能。
这种“定制化”测试往往脱离消费者日常驾驶的真实风险,使消费者陷入“唯碰撞论”的误区,忽视主动安全技术、驾驶辅助系统以及驾驶员自身安全意识等更全面的安全维度。当检测机构与车企存在商业合作关系时,如何确保测试的绝对独立性和公正性,避免沦为企业营销“工具”,成为摆在行业面前的严峻课题。这种“既当裁判又当选手”的商业模式,让外界难以判断其测试是否真正客观,长此以往,不仅削弱消费者对第三方测试机构的信任,更可能导致整个汽车安全测试体系的权威性受损,最终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破局之道:重建信任与规范
解决这场“罗生门”,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重建行业测试伦理。
首先,行业自律与透明化是基石。 行业协会应牵头制定更严格、更透明的营销测试行为准则,明确车企在发布非标测试视频时,必须全面披露测试条件、车辆状态、环境参数以及与真实场景的差异,避免误导性宣传。可借鉴德国ADAC等权威第三方机构的独立测试模式,增强公信力。
其次,监管部门应强化执法力度。 对于涉嫌虚假宣传、贬低竞品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应建立更完善的资质认证和监督机制,确保其测试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避免沦为车企营销的“工具”。
最后,消费者教育是关键。 消费者应提升自身辨别能力,理性看待各类营销宣传,理解标准测试与极限营销测试的区别,不盲目相信夸大其词的宣传,理性判断车辆的真实安全水平。毕竟,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和家人的出行,能在一个真正安全、透明的环境中。
汽车安全是生命的底线,不应成为营销的工具,更不容许任何形式的“内卷”与诋毁。唯有回归技术本位,坚守诚信原则,汽车行业才能健康发展,为消费者提供真正的安全保障。这场“对撞门”应成为行业自省的契机,而非无休止的内耗,因为安全不是表演,而是对生命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