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叫“慧慧在路上”的房车旅行博主,在2025年国庆假期前再次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 她于9月29日提前两天从内蒙古驶上高速,计划在10月1日免费政策生效后下高速,预计节省1400元通行费。 这已是她今年第二次采用此类策略,五一时,她曾提前半个月出发,从黑龙江前往新疆,行程3000多公里,最终省下约1500元。
她的做法引发了一场关于“合法省钱”与“政策初衷”的激烈讨论。 支持者认为她巧妙利用了规则,反对者则质疑这种长期占用公共资源的行为是否合理。
根据国家发布的《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四个节假日,7座及以下小客车可免费通行,免费时段以车辆驶离出口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 这意味着,只要在免费时段内下高速,无论何时上高速,均可享受免费。
慧慧的房车旅行方式为这种策略提供了可能。 她每天仅行驶二三百公里,其余时间在服务区解决食宿。 服务区成为她的“临时家园”,她可以在那里做饭、休息,甚至遇到其他采用类似方式的旅行者。
然而,这种“极限操作”并非没有争议。 湖北高速热线工作人员虽确认其符合政策,交通规划专家李明指出,长途“蹭免费”行为可能带来疲劳驾驶、车辆故障等安全隐患。 部分服务区已出现超时停放管理问题,若大量车辆效仿,可能加剧服务区资源紧张。
从经济角度看,有网友算了一笔账:慧慧五一旅程虽省下过路费,3000多公里油费可能超过2000元,加上半个月的时间成本和生活开销,实际收益未必可观。 慧慧强调,她更希望提倡错峰出行,缓解节假日拥堵。
社交媒体上,类似攻略获得百万点赞,折射出部分年轻人对经济压力的敏感。 一名90后车主坦言:“不是我们爱折腾,是生活成本太高了。 ”这种“薅羊毛”行为,成为他们对抗出行成本上涨的一种方式。
另一方面,政策设计是否存在漏洞也引发思考。 节假日免费政策本意为缓解收费站拥堵,极端利用行为可能导致车辆长期滞留高速,与“避免拥堵”的初衷相悖。 央视特约评论员曾指出,免费政策的确成为假日拥堵的一个重要推手,关键在于如何在“鼓励出行”与“减少拥堵”间找到平衡。
对于普通车主而言,慧慧的案例难以复制。 房车的移动生活功能使长期高速停留成为可能,而轿车车主既无充足生活空间,也面临服务区管理限制。 此外,各地高速收费差异显著,例如广西针对外省车辆推出周末免费政策,江浙沪等地费率较高,理性规划路线比“硬蹭免费”更实际。
#新作者流量激励计划#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5年国庆免费时段为10月1日零时至10月8日24时。 慧慧选择在免费前夜于狼牙山服务区停留,次日下高速回家过生日后再继续南下。 她计算道:“从内蒙古到我家省400元,南下再省1000元,总共1400元左右。 ”
这场关于高速免费的讨论,已超出个人省钱范畴,触及公共政策与个体行为的互动边界。 当规则允许的“聪明操作”与资源公平使用产生碰撞时,社会需要更透明的数据和更细致的规则来寻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