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7年,当中国房地产市场仍处于烈火烹油的黄金时代,马云一句“未来房价如葱”的预言,在连夜排队的炒房者和争当地王的开发商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彼时,人们更愿相信只涨不跌的神话,而非一位电商领袖的跨界预警。
然而,时过境迁,当房价步入长期调整通道,当银行存款利率亦步亦趋地向下探底,人们才蓦然回首,重新审视这位商业智者的前瞻性判断。近年来,不仅是房价神话褪色,传统“安全港湾”——银行存款的收益也近乎腰斩。曾几何时,3年期存款利率尚能提供3.05%的微薄保障,而如今仅剩1.55%。
财富在静默中缩水的焦虑,驱使着越来越多的人将存款从银行取出,投身于看似机遇遍地的投资与创业浪潮,渴望追逐更高的回报。在此背景下,马云再次发出警示:手握存款的人们,或需冷静直面两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现实一:投资领域的风险正在系统性上升,安全资产难觅
当前,一个突出的矛盾摆在投资者面前:低风险的投资工具收益持续走低,而看似高收益的机遇背后,风险壁垒正悄然筑高。这种风险上升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体现在多个核心投资领域。首先,曾被视为财富保值增值首选的房地产市场,其投资逻辑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尽管从表面上看,救市政策密集出台,限购取消、房贷利率与首付比例降至历史低位,契税、增值税亦获减免,政策工具箱几乎倾囊而出——只差直接降低房价。然而,这套政策“组合拳”恰恰印证了市场自发动力不足、库存高企的深层困境。当“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被打破,投资房产不仅可能无法实现增值,更可能面临流动性枯竭的“纸面富贵”困境。除一线城市核心地段尚能维持韧性外,广大二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正经历价值重估,投资属性大幅削弱。
其次,资本市场的险峻也不容小觑。今年以来,股市一度表现强势,股指冲高至3900点,营造出了繁荣。然而,历史经验一再证明,短期内的快速拉升往往积聚着巨大的回调风险。
对于信息不对称、投资经验不足的普通散户而言,这种“牛市”更像是一场危险的诱惑。盲目追涨杀跌,极易被套牢在历史高位,最终成为市场周期性波动的埋单者。
此外,银行理财产品早已打破“刚兑”光环,收益与风险均由投资者自担;基金表现分化巨大,选择难度增加;至于创业,在经济周期调整与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双重挤压下,成功率更是不容乐观。这一切都指向一个结论:我们正面临一个资产收益与风险不匹配的时代,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而所谓的低风险资产,其收益已难以跑赢通胀。
现实二:财富观念亟待重构,保守与冒进均非万全之策在风险无处不在的新环境中,第二个现实问题更为深刻:许多人的财富观念与投资心智,尚未做好应对挑战的准备。过去,依赖于单一渠道(如买房或存款)实现财富增值的简单模式已经失效。然而,路径依赖的惯性是强大的。当人们急于将存款从低息银行搬离时,往往又会在焦虑的驱使下,盲目涌向下一个看似热门的方向,从而陷入另一个陷阱。
这要求投资者必须完成从“投机者”到“资产配置者”的角色转变。核心在于,理解没有一劳永逸的投资,必须建立一套适应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动态的资产组合规划。这需要投资者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提升金融素养,对宏观经济周期、产业趋势有更清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管理收益预期,接受“合理回报”,摒弃过去那种动辄翻倍暴富的幻想。马云的预言,其价值不在于精准预测每一个市场节点,而在于提示了一种根本性的趋势转变。
当“房价如葱”预示着一个旧周期的落幕,“存款困境”则点明了新周期下的生存挑战。对于手持存款的个人而言,审慎评估风险,提升财商,做好资产配置,守好自己的财富,将成为这个不确定时代里最为确定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