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加达押注歼-10CE:预算现实、泄密疑云与东南亚军售新局
15日午后,雅加达雨气未散,国防部礼堂顶端的金色迦鲁达在灯下发亮。防长宣布:政府批准预算,面向中国采购歼-10CE。这是一次从“愿望清单”走向“算账本”的转弯。
印尼吃过被“卡脖子”的亏。苏-35因制裁风险搁置,“阵风”与F-15ID则在价格、维护与政治附带条件上层层加码,备件与交付多次顺延。军方要的不是最炫配置,而是“准时起飞、可持续飞”。
歼-10CE之所以对雅加达有吸引力,在于整包方案:寿命周期成本更低,配套MRO与培训本地化,叠加优惠融资。对财政紧衣缩食、又要提升出动率的空军,这是“能飞、能养、能修”的组合,不再把命门交给遥远的客服中心。
“会不会泄给印度?”这道问对不上印尼的战略脉搏。雅加达奉行“bebas-aktif”(独立且积极):同时推进与新德里在镍与演训的合作,也要同北京深化制造与金融链条。把主力机型的核心信息拱手让人,相当于自削作战底牌,不合逻辑。
规则与技术也不给机会。军贸的终端用户协议普遍写得很硬:不得向第三方转移、共享关键数据;违约即停保、停供件,且融资合同会触发交叉违约。外贸版航电多为黑盒,雷达/飞控核心算法封装,关键位保密参数可远程管理,维护钥匙在原厂手里,拆机逆向的空间被压到极小。
联合演训会不会被动暴露电磁指纹?各国早有预案。参数可按任务表做模式管理,电子对抗与战术加载随时调整。离开完整的指挥链、数据链与后勤节奏,单点信号的情报价值有限,更谈不上“破解战力”。
若这单落袋为安,东南亚军售版图会再松动一格:印尼形成“法制+美制+中制”混编,通过多供应源换取议价权与供货确定性。对北京,这是体系化服务的出海样本;对巴黎、华盛顿,是一句提醒:交付与保障比标书上的性能更要命。
接下来看三件事:预算细目如何落袋;与PTDI等本地厂的MRO分工落到哪一层;首批飞行员、地勤的成军节奏。如果再叠加与巴基斯坦的“同型机”联训,战术库会很快丰满起来。
印尼人常说:sedikit demi sedikit, lama-lama menjadi bukit——一点一滴,堆成小山。你所在国家的军购,更看重单机性能,还是保障链与金融条款?欢迎用身边案例作个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