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岛再起波澜:菲空中探查、海上设障与叙事争夺的十月样本
十月中旬,马尼拉把“空中闯入”纳入常态操作:慢速侦察机掠过Bajo de Masinloc上空,机舱里带记者,镜头对准潟湖入口与浅滩。菲媒称拍到拦阻网、两处木质基座,并以“填海造岛前奏”渲染。随后又转口:木质基座疑为90年代AFP修建高脚屋遗留。此番自我更正,折射的是舆论战中的抢镜与回撤。本稿无法独立核验10月航拍细节。
海上层面,PCG、民船混编的近岸穿行继续。中方的海警(CCG)与海军、军机在相关海空域保持高频在场,拦阻、伴飞、广播,手段更紧凑。画面里出现战机与直升机,对菲律宾受众形成强烈“域控”感知。菲政府强调“巡逻不会停”,但筹码更多落在叙事与曝光。
旧案仍在回响。PCG在2023年9月的通告中说其“successfully removed a floating barrier at the southeast portion of Bajo de Masinloc”。设障—拆障—再设障,成为双方博弈的节奏器。对渔民与航行安全,争议点直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的通行、环境与执法边界。
政策视角看三条可能路径:
- 航拍与海上接近持续高频,更多“证据包”投向媒体端,法律战与舆论战耦合。
- 潟湖入口的物理设施与执法广播进入拉锯模式,技术细节(网长、浮标位置、AIS开关)成为谈资。
- 第三方介入增多:美菲防务合作、联合巡航与MDA(海上态势感知)数据互通,使现场互动更复杂,热线与危机沟通机制被迫提速。
法律与现实之间,细节见真章:航电开关、广播频率、执法记录的时间戳,远比“大词”有力。区域安全窗口并未合上,但每一次低空掠过与每一条拦阻线,都会把风险往上拧一格。
渔港里的话更直白:“别把海当舞台,鱼才是饭碗。”你在所在国家的港口或机场,看见过类似的“镜头战”吗?欢迎留言带来一线观察与当地媒体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