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起使命的重任,我们的党,我们的同志,付出了极大的艰辛与努力。
起初,我们必须击败十倍于我们的强敌,并在其无情打击中力求生存。紧接着,我们还需面临自然的残酷考验,跨越身体与意志的双重极限,于雪山之巅、草地之间与恶劣的自然环境顽强拼搏。
最艰巨的挑战在于,我们必须与自身展开斗争,化解内在的矛盾与隔阂,坚守团结之舟,持续进行自我革新与自我成长。
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无论强盛或是困顿,团结始终是至关重要的,它是通往胜利的关键所在。张国焘既是斗争中反面典型的代表,亦是我党团结工作的光辉典范。深入剖析并透彻阐述他的问题,显得尤为关键。
模糊不清的表述往往导致错误的判断,而肤浅的批评亦不利于对教训的深刻领会。
01
1936年2月15日,面对薛岳与刘湘的协同攻势,张国焘不得已率领南下的红军撤离天全、芦山及宝山之地。
南征战略遭遇重大挫折,红军承受了巨大损失。正当困境重重之际,不幸的是,他们又遭遇了数十年未遇的暴雪,士气与军心均陷入低谷。连番的困难与打击,使得张国焘在四方面军中的声望与地位遭遇动摇。
百丈关战役的败绩对张国焘的打击不言而喻,然而,彼时他已无力细究战损的具体数据。军事挫败使张国焘政治处境尴尬。无奈之下,他只得再次启程,重返北方以寻找党中央的踪迹。然而,张国焘不仅不愿意,更不肯这样做。而他自身亦无力支撑继续南下的旅程。这正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来形容张国焘的处境。
有人言,断绝后路,便是通往成功的坦途。当身处绝境之时,此举或可一试,然而,当身处顺境之际,宜多预留退步之机,切勿将言语说得过于绝对,亦不宜将事情做得太过决绝。
预作准备,进退自如。
历经南下的挫败,张国焘时刻在思索如何面对党中央,以及如何为自己开辟一条政治出路。倘若在卓木碉会议上,张国焘未曾将事情推至绝境,或许他的忧虑便不会如此深重。
然而,此时的张国焘仍握有诸多筹码。尽管坚持南下的决策导致四方面军损失了部分力量,但四方面军依旧稳居三大主力红军中实力最为雄厚的一支,其力量甚至超越了其他两支红军的总和。
百丈关一役,红军南下受损惨重,然而张国焘依然牢牢掌控着红军中大部分的革命武装,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长期以来,众多朋友对红四方面军的实力缺乏明确的认识,以下将对此进行简要总结。
一、在四方面军与其它部队会师之际,其人数已达八万余众。然而,南下的征程中遭遇挫折,损失了逾万人。抵达甘孜后,经过整编,人数缩减至四万有余。随后的北返征途中,当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实现胜利会师时,四方面军的兵力降至3.7万人。
此后,第四方面军一部遵命改编为西路军,挺进河西走廊。在这过程中,两万余人不幸失散或英勇牺牲。
继而,四方面军的余部辗转曲折,随同其他部队抵达陕北。然而,当延安方面对各个部队的实际人数进行统计时,却发现四方面军的兵力依旧位居各军之首。
自国家成立之初,在获得军衔的将领群体中,原红四方面军的成员占据了显著比例。在我国被誉为“将军县”的三个县份中,湖北的红安县与安徽的金寨县的大部分将军均出自该方面军。此外,江西的兴国县亦是其中之一。上述信息的数据来源可靠。石仲泉,曾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我观党史》中册,权威可信。
从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在经历第五次反围剿之后,红四方面军的人员数量最为庞大,实力亦最为雄厚,堪称主力军中的中坚力量。在革命遭受严重挫折的紧要关头,相对强大的四方面军便成为了革命的重要支柱。
这恰恰是中央对张国焘屡次容忍的根本原因。同样,四方面军雄厚实力的支撑,成为了张国焘敢于实施分裂的实践根基。而他同王明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更是他敢于走上分裂道路的政治保障。
南征受挫固然令张国焘陷入了困境,却亦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凶猛之态。
02
张国焘南征受阻,而中央在北方逐步打开了新局面。然而,那时的中央力量薄弱,仅凭自身力量难以在陕北稳固根基。一旦胡宗南与蒋介石布下围剿之网,北上的红军将面临严峻的转机。
简言之,中央实力略显薄弱,亟需组建四支方面军以壮声威。
彼时,教员及张闻天等同志已悉张国焘另立中央之消息。尽管教员、张闻天等人均感愤慨,胸中郁积着怒火,但他们始终以国家大局为重,竭尽全力寻求团结张国焘之道。
张闻天言简意赅地指出:我们当时展现出了极大的耐心,一步步引导他,直至将他诱出洞穴。若非如此,众多干部和力量将不可避免地遭受损失。因此,我们向他发送了众多电报,最终成功将他引出。
无奈,毕竟张国焘依旧掌握着红军最为强大的实力。
除却日复一日地通过电报与张国焘维持联络,教员及其同仁亦别无良策。卓木碉会议落幕之后,中央对张国焘及南下红军的管控已基本失效,无论发布的是严正的训斥电文还是温和的劝诫之词,张国焘皆置若罔闻。
不但如此,鉴于战局的不顺,张国焘的凶狠之性愈发膨胀,他对原一方面军干部的打压愈发加剧,频繁寻衅滋事,使得陈伯钧、董振堂等人每日忍受着委屈,即便是身处红军大学的刘伯承也无法幸免,四方面军的干部亦时常对他进行暗中使绊。
即便是在卓木碉大会上对张国焘表示支持的何长工,也未能幸免,官职接连被贬。张国焘此举使得一方面军的干部承受了巨大压力。就在这时,杨尚昆派来的警卫员携带着消息赶到,将“九九密电”的内容透露给了陈伯钧等人。
闻悉张国焘与陈昌浩曾对党中央存有异心,陈伯钧等同志顿时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九九密电之事,我认为确实存在,然而,这并非张国焘的主要罪责,他的主要罪行在于分裂。之所以九九密电的知名度如此之高,恐怕还是因为“密电”二字触发了人们的探秘欲望。实际上,在当时的军队中,电报沟通普遍采用加密方式,因此所谓的“密电”实则并不稀奇。
李伯钊,杨尚昆的妻子,身为一名文化干部,当时正值她随文化团外出演出。恰逢教员决定率中央单独北上之际,李伯钊未能及时接到通知。演出归来后,她便被陈昌浩直接扣留。此时,已北上的杨尚昆心生疑虑,反复思量之下,便派遣了一名警卫员前来通知李伯钊。然而,这位警卫员的到来,却意外地成为了引发刘伯承等人不满的导火索。
原段落:原五、九兵团的干部私下去找刘伯承商量,干脆来一个“兵谏”,要么直接打出一条北上路,要么擒贼先擒王,把张国焘抓了。五、九兵团的干部秘密与刘伯承商议,果断提出“兵谏”之策,要么开辟一条北上之路,要么采取先发制人之策,将张国焘擒获。
刘伯承早有此意!
五、九兵团的干部拜访之际,刘伯承迅速制定了一份周密的计划。紧接着,他利用与红军总部交流游击战术文稿的契机,与朱老总会面,并征询其高见。
朱老总闻悉刘伯承等人意图采取兵谏之举,遂劝阻刘伯承,敦促他们保持耐心,等待合适的时机再行行动。
刘伯承等人构想了一条北上的路线,实则执行风险极高。若果真踏上此路,凭借绝对优势的张国焘定会痛下杀手,届时不仅无法脱身,恐怕还会引发严重后果。在此之前,五军团曾有多位战士擅自脱离主力北上,结果被悉数抓回,张国焘欲将他们尽数处决,幸亏朱老总及时制止。
朱老总深知北行的风险,亦深知若红军自相残杀,将给革命事业带来无穷的弊端,于是一再深思熟虑,坚决未采纳刘伯承的建议。作为红军的最高统帅,他绝不允许此类情形的发生。
刘伯承与朱老总持相同观点,然而,他亦深谙时局,深知若不及早行动,张国焘恐将先行发难。
刘伯承进而向朱老总建言,若单独北上的计划不可行,那么不妨采取策略,将张国焘扣留,随后率领红四方面军果断北上。如今,张国焘南下的尝试已告失败,而中央的北上战略则成功打开了新的局面,这已充分证明了张国焘决策的失误。据此,我们已有充分的理由选择北上。
朱老总沉思片刻,最终还是建议刘伯承暂且忍耐。朱老总认为,此刻并非行动的良机。张国焘在四方面军内仍有众多拥戴他的亲信,若采取强硬手段,不仅可能导致失败,事态平息也将困难重重。
应利用南下失利形势,务必加强团结四方面军的干部,积极深入地开展他们的思想工作,努力争取他们的支持,以壮大四方面军内部支持北上的力量。且四方面军行将与红二、六兵团实现会师,届时若能争取到贺龙与任弼时的助力,我军北上之力将更加强大。那时,便能与张国焘正面交锋。因此,当前务必忍耐克制。
朱老总继而又询问了刘伯承北上与擒拿敌首的详尽策略。听完刘伯承的规划,即便朱老总亦不禁对刘伯承卓越的谋略才干心生敬佩。然而,纵使方案再周密,亦需择取一个适宜的执行时机。
朱老总对刘伯承说:“耐心忍耐,一息尚存,便可免除百日的忧虑。适时等待,方能谋得良策。”
03
朱老总与教员策略一致。
张国焘确实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但此刻绝不可对他采取行动,必须对他进行安抚。此时的张国焘如同惊恐的飞鸟,正处于极度警觉的状态。若中央决定放弃张国焘,与他进行彻底的斗争,开除其党籍,并在组织关系上与他彻底决裂,这无异于自断一臂。
中国共产党肩负的重任异常艰巨,为了达成我们的使命,我们甚至能够与国民党将领携手合作,那么为何不能将党内同志紧密团结在一起呢?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并凝聚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切勿让次要矛盾束缚我们的脚步,导致心神不宁。
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世,若已确立了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便需时刻警醒自己,勿为眼前得失所困扰。学会忍耐,学会自制,更需具备为了实现目标而适当妥协的智慧。
为了促成张国焘的团结,教员等人展现出了妥协的意愿,然而张国焘却对妥协无动于衷,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是好呢?
张国焘虽不惧中共中央,然而,他对于共产国际却心存忌惮。身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革命家,张国焘深刻认识到共产国际所拥有的巨大影响力,其一声令下,便足以左右他的命运,关乎生死存亡。
在卓木碉会议期间,中央领导与张国焘均与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系。恰巧,当时用以与共产国际通信的密码本掌握在刘伯承手中。在向南迁移的过程中,为了确保中央的安全,刘伯承毅然决定销毁该密码本。
如此一来,无论是张国焘还是陕北的党中央,都不得不被动地期待与共产国际的联系。然而,张国焘和毛泽东等人都心知肚明,谁能够率先与共产国际取得接触,谁便掌握了先机。
此刻,张国焘的信心相较于教员等人略显充足,这主要得益于他与王明之间那层非同寻常的关系。
在苏联的岁月里,张国焘与王明曾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斗。最终,这场较量以张国焘败北,黯然返回祖国画上了句号。
鲜为人知的是,王明在米夫的信赖支持下,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中共的领导人。自六届四中全会之后,王明力主推行“左倾冒险主义”,为此派遣众多亲信奔赴各地根据地去实施进攻策略。项英被派往中央苏区,张国焘则被派遣至鄂豫皖苏区。(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理论源于苏联的第三时期理论。)
按常理推断,与王明关系紧张的张国焘,为何会被派遣至鄂豫皖苏区?
缘由不外乎此,张国焘选择了反戈一击,苏联所经历的困境让他深知触怒共产国际的严重后果。于是,他转而支持起王明与米夫,成为城市道路理念的忠实拥护者。在此过程中,他多次为王明发声,助力其在党内巩固了自身地位。
得益于王明的信任,张国焘才得以获得前往鄂豫皖苏区的机遇。
张国焘在青年时期,性格颇为鲁莽,堪称寥寥无几敢于与共产国际正面交锋者之一。南昌起义的挫败之后,张太雷对他提出控告,指责其伪造圣旨,因此张国焘的党内领导职务被剥夺,此后他沉寂了一段时日。
张国焘对中央的决议心生异议,遂致信反驳,并与瞿秋白展开激烈的争执。那时的瞿秋白等人实属冒险过甚,即便大革命已然失利,他们仍高喊革命高潮将至的口号,日复一日地催促各地同志发动暴动,却全然不顾实际情况。
张国焘指责罗米纳兹指导下的中共都快成了 “暴动编辑部”在那个年代,张国焘承受了巨大的压迫,他的观点往往无法得到认同和采纳,甚至产生了寻求陈独秀支持,另建“工农党”的念头,不过陈独秀并未予以同意。(张国焘早就有独立行动的意向,却因力量不足而苦于无法成行。)
继此,张国焘赴苏联参与中共“六大”的盛会,不久又出席了共产国际的“六大”会议。会议结束后,他被留驻莫斯科。在那里,他与王明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最终未能如愿,遂失望而归。
经过这一番经历,张国焘终于洞悉了真相,唯有继续遵循共产国际的指导,方有光明的前途。
自六届四中全会以来,众多同志对王明掌权表示了强烈的反对,当时的争议甚为激烈。罗文虎毅然领航,创建了“非委”组织,坚决抵制王明的崛起,并拒绝承认四中全会决议。在如此关键的节点,张国焘这位党内的资深人士,通过发表《拥护四中全会与两条路线上的斗争》一文,明确表态支持王明一方。
事后,王明剥夺了罗文虎的党籍,此举再度掀起了轩然大波,使得局势动荡不安。在这关键时刻,张国焘挺身而出,挥毫泼墨,撰写了一篇文章,明确地指出:反王明即反党和反国际。此言一出,无人敢异议王明。
因此,在六届四中全会之后,王明能够稳固地立足,这其中张国焘的贡献不可小觑。
这段经历同样揭示了张国焘党性之不足,原则之不强。面对难以解决的难题,他常常选择退避三舍,不敢勇敢地直面挑战。
04
若张国焘率先与共产国际取得联系,并与王明建立起对话,这对中央来说将构成极大的风险。彼时的共产国际在中共内部享有无与伦比的崇高威望,近乎达到迷信的程度。人们对其派来之人,无不无条件地给予支持和信任。
李德,这位受共产国际委派至东北搜集日军情报、并兼程至上海输送资金的情报工作者,因与共产国际建立了联系,竟意外地被博古等人抬升至军事领导人的高位。这一举动直接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惨痛失败。
李德与博古的军事战略确实存在诸多失误,然而,第五次反围剿之所以未能成功,其根本原因并非仅限于这些错误。恰是这一时期,我党尚显稚嫩,成熟度不足,对共产国际依赖过重,独立自主的能力尚显薄弱,这才导致了种种问题。
即便教员与张国焘之间争斗激烈,最终的定夺权仍归属于共产国际。
张国焘误判了前进的道路,他倾向于南进,这使得他与共产国际的联系日渐疏远。与此同时,毛泽东坚定地选择北上,这不仅基于北上抗日、构建统一战线的战略考量,也蕴含着与共产国际保持联系的深意。
明智的选择使得教员与共产国际成功建立了联系。这场历时半年的分裂闹剧,现在也应当画上句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