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别再刷淘宝了,海外一条打底裤寄来比国内专柜还贵半条命。”打今儿起,所有邮进美国的包裹哪怕只值一美元,也得先掏钱,一口气卡死免税通道。
这条消 息25年8月15号在美海关官网贴出,像电蚊拍一样啪一下,把所有薅羊毛的小包订单拍成了有偿快递。特朗普在位时签的第14324号行政令,说是“暂停最低免税待遇”,现在就挂了个通知——系统已上线,8月29号开始收税,往后邮到美国得乖乖清关。之前买家零关税薅羊毛的好日子,全剧终。
很多人第一反应:唉,关我啥事?别急,先看卖货最多那三家工厂:深圳华强北、义乌小商品、泉州鞋。以前两三美元一个的小耳机,靠“最低免税额”绕关,成本低到离谱。美国终端价十刀以内,别人拿货回来倒手还能赚一倍。现在要多交税,价一涨,单量先跌三成再说。工厂端利润率薄得像啤酒沫,哪怕只是十块人民币的空间,也足够掐死一批尾的议价能力。
有人拍拍脑袋问:不就是加个税吗?怎么就让人心慌?说直白点,美国这次给了两条算法让人选。第一条叫“从价关税”,意思是你按包裹总价值交税,按原产国的“IEEPA有效税率”扣。中国现在顶着十加二十:10%对等关税加20%芬太尼附加。一二三四五六,30%直削。从价法好不好?包裹越贵,肉越厚;小零碎反而没事,狠的是高单价数码。第二条叫“特定关税”,看税率分阶梯:有效IEEPA税低于16%的国家,每件收80美元;16%到25%的,收160美元;超过25%的,封顶200美元。简单粗暴,像按件数收车位费。一箱十个包裹,一个就得交200块美金光关税,肝不颤才怪。
注意坑点藏在角落:每月只能二选一,想换法得下个月再说,不能今天吃饭套餐A,明天偷偷改B。而且特定法只能用半年,2026年2月28号后一夜小时归零,往后全部从价,谁都逃不掉。更坑的是拼单。包裹里掺了越南T恤配中国耳机?取税率最高的那家算,顿时十万火急。有人想哭诉:那我不混不就行了?防不胜防,一件货常常跨两家工厂,关单填不准,一查就罚利息。
别光顾看关税,邮政运费也准备涨。美国邮政USPS宣布10月旺季加价,覆盖Parcel Select等主要业务,时间窗口从10月5号一路拉到2026年1月18号。成本已经肉眼可见,卖家心里拔凉:关税加物流,涨价得甩给买家还是吃回胃里?很多人打了个寒噤,这不就是变相涨价清单么?流量订单下降,催款周期拉长,往年的风扇圣诞季还敢备货吗?
报销焦虑不止打工人。大卖也要冷静。亚马逊工厂型账号,动辄数十万UBC小包走国际邮政渠道,现在先给海关押一笔连续保证金,金额按此前12个月关税10%或5万美元取其高。没做过美线的新人一下就被门槛挡住:不押50万刀别想入场,单笔货运还要额外付货值100%押金,一套组合拳对中小卖家就是照脸开踢。别忘了,一周之内次月第7个工作日就得把税缴清,略慢就是延期罚款,订单本就微利,薄薄纸皮被撕得稀碎。
谁最稳?那些早有布局海外仓的中大型品牌。提前把货整柜拉去洛杉矶,走海运,缴过传统进口关税,不受此次邮政抢税影响。不过也趴着风险:库存压几个月,现金链哗啦哗啦响;美国人要是一直胃口缩小,仓库里就成了大型垃圾场。相比之下,小微铺货型卖家最惨直着挨打,靠国际邮政小包混江湖的时代落幕。
有人问:那我绕道加拿大再顺丰卡车过境,可能吗?贴税令已盯好美墨加路径,来自邻国同样执行IEEPA税率,再加上地面派送二次收费,成本不一定比直邮低。波兰欧盟补贴争端这类长线热搜都见不到擦边救场的路口,卖家只能咬牙硬刚。至于“波兰位置”夹在欧盟火药桶里的段子今天先不念叨,先操心自己钱包。
买家也别傻笑,以往九块九美元买围巾、“Vans平替”四五十块的宣传,都将重新算账。亚马逊前台价水涨船高,小红书种草贴都要改画风:美国直邮含泪涨价帖。退税覆盖缺口,实际落地价猛调查显示,平均爬升30%到60%,具体看产品类别。很多人会开始怀念从前“漂洋过海来看你”的性价比,如今一句“相见不如怀念”压心底。
对比来看,韩国日本卖家日子稍好看一点。韩国没有芬太尼税,只背十小额对等税;日本甚至当下没在US制裁名单,IEEPA税为零,但之后说变就变。波兰欧盟补贴争端、德国车企追踪、荷兰光刻机限制,一个公告就能把未列入国家补刀,谁也立不住flag。跑再快也跑不过政策的大甩鞭。
实际操作中,买家最怕清关信息出错。以往的小包猫着走,中文拼音地址也能混过关房。现在要去CBP官网下《国际邮件报关工作表》,Date、Description、Value、Country of origin全部严格对应英文正体,漏写错写就退关。一个小珠子打成“beads”和“ornaments”都关系税率高低,谁还想摸鱼?迷之滑天下之大稽:买家只想买副耳机,还得学填海关表格,跨界成了关税小专家,免学费但心疼头发。有人骂街:“买条耳机绳还要填税表?我上课记笔记都没这么勤快。”
朋友圈有人转发截图,网传有人说可以“超低申报”。现实版雷区摆在面前:低报金额被海关抽中,补税加罚款,白折腾。美国海关早已启动“大面积抽查+海量惩罚”。早前香港卖家因为低报被人罚得店铺清零的案例多如牛毛。电商圈现在集体噤若寒蝉,谁还敢张嘴就来低申报?老实缴税是唯一通道,哪怕咬牙亏。
回到卖家群,有人提议“走快件商业清关”,商业清关确实文件严谨,不似邮政小包混乱。问题是商业快件一单基础报关费就比邮政小包整体成本都高,何时能被普通消费者接受?有人跳出来提议:搞“头程拼箱+末端拆包”的第三地盘活,仓库先攒货到亚特兰大,统一拆包再发美国邮政,绕一圈还是邮政,但避开跨国小包直邮。成本略降,可走量得够大才能摊薄人工和仓储。库存周期堆积,一不小心冬天卫衣变春装跳楼价,算盘噼噼啪啪还是赤字。
更大格局看,这是对TPP全面撕破脸的现实招式。关税工具像刀子,钝一点就再磨快,迟早谁都跑不了。旧游戏规则被掀桌,剩下的就是重新谈价格、谈成本、谈库存节奏。拼多多temu、tiktok美区小店拼命喊“包邮包税”,只是提前把关税算进前台价,把麻烦转嫁给用户。平台很聪明:涨价的是隐藏,亏钱的是供应商。
别指望售后,退货邮费水涨船高,买家付关税还要自担退件,订单转化率肉眼可见往下溜。有人已经在群里讨论免费换新后干脆就地销毁、免除往返运费的大招,真变成“扔也不退”的新时代环保黑球。塑料垃圾和关税战并进,反转得耐人寻味。
年底节日档就要撞档,亚马逊圣诞爆款的选品会现场,一头是“复活蛋”毛绒玩具库存还没清,另一头老板咬着笔头算完就喊不备货。往年十一美区黑五前所有工厂都要昼夜生产,今年提前躺平。“活着就不错了,业绩增速就别谈”挂在了工厂行政楼白板。宁可空着机器也不敢让货压仓。海外零售商早早派人蹲深圳,砍价砍到骨折,之前大受欢迎的15美元手机壳直接砍到8美元才肯接盘,你说世道有多惨。
对上下游旁观者来说,还有一条暗线:美元贬值。美驴打滚,加税后中国制造还得用美元结算,名义多交关税,实际又跌汇率,美元进口端砸下双重暴击。卖家一边贴钱给美国财政部,一边还得顶着汇率倒挂去跟银行换人民币,对账单直接破防。朋友圈里有人晒截图骂人:账户里“待收美元”眼瞅缩水,感觉像钱包撕开口子放血。大美利坚,税制雨露均沾,扶了一手财政,也坑了一手贸易。有人自嘲:我替美国政府交税,算爱国不?
整个链条中,“上海仓、深圳仓、洛杉矶仓”在这两周疯狂切换报价。第三方揽货公司坐地起价,目的地为USPS Dallas Hub的卡车费两天涨了15%,理由是“旺季不确定,先囤车厢”。仓库同行之间散播小道消息:有人一次性锁死2000个托盘位,赌新年档电商有望回暖。大家边吐槽边抢仓,把“旺季焦虑”按斤称,赌的就是供应链时差。
回看美国方面,海关公告里还埋着一句:“承运人必须持有许可保证金”。国际邮政小包原本免保,现要求一次交到位,稍微大点的货代转眼成了“高额押金场”。顺丰、圆通、菜鸟等纷纷发布内部红头文件,把美国小包线改成预备清关模式,所有出货都得跟海关联网上传商业发票。过去扔一袋到国外分拨的日子彻底成了旧闻,清单上传慢一秒,卡车晚点一整天,排队场景堪比春运。
于是有人打911问:董,海关新规到底最多坑谁?一句话:坑的是低价标品,救的是品牌溢价。单价低于20美元的小零件最麻烦,税比货贵;反之奢侈品包包、高客单3C耐用品,因为走商业快件早做清关,反而基本不受影响。 Import mind-set瞬间切换:低价多量模式终结,品牌集中押注中高价单品。货圈正在悄悄换血,新法则拼品类利润,拼现金流抗风险,拼海外仓抗压。
保姆级算法举例一枚中国耳机发往美国,三次情景模拟:情景A:直邮小包价值12美元——抛去3美元物流,关税按从价30%交3.6美元,利润当场没;如果选特定关税得直接交200美元,直接劝退。情景B:快船到洛杉矶海外仓,货值12美元走海运费摊低到2美元/件,正式清关30%关税摊2.4美元,亚马逊fba再加1.2美元,总税抛3.6美元但零售价能标49.99美元,利润还能剩14美元,牺牲时间就是金钱。情景C:干脆本土化建厂,墨西哥组装耳机,本国底线劳动力不贵,IEEPA税批0%,整套曲线救国,唯一门槛就是建厂资金数百万美元,小玩家兜不住。打法对比看明白:要么提价,要么搬家,要么拉倒。
你可以翻翻手机,看看夹在相册里那些“黑色星期五必囤清单”。十几美元以内的小玩意基本全被取消,继续坚持就得接受加价。加税像敲桌子:咚一声,你愿意还是不愿意?问题甩到每个人的面门,真金白银投票。
写到这里,“波兰欧盟补贴争端”之类老梗先塞进冰箱,留作以后材料。今天把美国干碎免税通道的来龙去脉拆解完毕。一句话总结:一封公告把廉价小包打回原形,怎么解?没内幕、没后门,靠供应链压缩和提价自救。下一个黑五,你还打算冲美国仓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