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身边的公交车好像越来越少了?等车时间变长了?线路甚至悄悄取消了?最近,吉林德惠市发布的一则通知,把“老年人免费乘车”推上舆论风口——他们计划让老年卡在早晚高峰时段“失效”,结果通知刚发就引来一片反对,最后不得不撤回。
这已经不是第一个城市想对老年人免费公交“动刀”了。河北张家口赤城县之前也发过类似通知,理由就三个字:撑不住了。公交公司赔钱运营、地方财政补贴跟不上、客流量还连年下滑,一系列问题正让“老年人免费坐公交”这个实行多年的惠民政策,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来看德惠市的例子。2016年,该市出台政策:65岁以上老人凭身份证可免费乘坐市区公交,费用由财政每年补贴300万。听起来不少吧?但全市65岁以上老人有11.2万,哪怕扣除行动不便的,至少10万人有出行需求。平均下来每人每年补贴仅30元——只够坐20次公交。而很多老人出行频率远高于这个数,超出部分全的公交公司自己垫。
但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更大的问题是,坐公交的人正在断崖式下跌。2014年全国公交年客运量还有781亿人次,到2024年只剩387亿,直接腰斩!客流量少了,收入自然大幅下降,可老年人免费乘车的福利却没变,这笔账越算越亏。
那么人都去哪了?
答案很明显:被其他出行方式分流了。十年间,全国私家车保有量从1.2亿辆增至3.19亿辆,很多人觉得开车更自由、更舒适,不愿再去挤公交。地铁发展更快,一二线城市地铁网络越织越密,运力强、不堵车,吸引大量通勤人群。再加上满大街的电动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短途出行也不再依赖公交。
公交车,这个曾经的城市客运主力,正被一步步逼入死角。
客流量下降——收入减少——公交公司只好削减班次、减少线路——等车时间变长、体验变差——更没人愿意坐公交……恶性循环就这样形成了。
然而在这场“逃离公交”的浪潮中,老年人成了最稳定的乘客。他们时间自由,对票价高度敏感(免费很重要),而且能够接受公交速度慢、换乘多的缺点。看病、买菜、接送孙辈、走亲访友……他们高度依赖公交车。数据显示,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从十年前的10.1%升至15.6%,超过2.2亿人。这群人仍在频繁使用公交,但带来的收入却是固定的(依赖财政补贴),公交公司自然压力山大。
另一方面,地方财政近年也压力不小。很多城市无法足额、及时补贴公交公司,而公交车本身又有强制报废年限(约10年),车辆更新又是一大笔钱。缺钱,就成了压垮公交的最后一根稻草。
于是我们看到:2023年以来,多个城市公交被曝长期欠薪、停运甚至破产。河南郸城、湖南耒阳、黑龙江漠河……小城市首当其冲,就连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部分线路也在优化调整(实质就是削减)。
但直接取消老人免费公交,真的是最好的办法吗?
反对的人说,有些老人确实存在“过度使用”——坐公交去抢特价菜、晨练、逛公园,甚至一天乘七八趟,确实加剧了早晚高峰拥挤。但也有很多老人是刚需:送孩子上学、自己去医院、跨区照顾家人……一旦取消免费,这些本就经济不宽裕的群体将深受影响。
更重要的是,这项政策的本意是鼓励老年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保持健康。如果简单一刀切取消,不仅不公平,还可能造成新的社会问题。
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一些城市已开始探索新模式。比如上海,不直接给老人免票,而是发放交通补贴,你可以拿钱坐车,也可以用在别处,既尊重自由选择,又减少无谓出行。还有些地方建议实施“错峰免费”——高峰时段收费,平峰期继续免费,引导老人避开拥挤。也有人提议,免费政策应区分人群:对领取养老金的老人适当收费,对无养老金群体继续免费,更公平地体现福利本质。
国外也有很多经验值得参考:意大利向60岁以上老人提供多种交通折扣,但不全免;德国许多城市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高折扣年票,仅对80岁以上高龄老人才实行免费。这种“有条件优惠”既照顾了老年人,又避免了资源浪费。
说到底,老年人免费乘车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我们一直用“硬补贴”的方式去填一个越来越大的坑。真正要解决的,是公交系统的可持续运营问题。这需要更灵活的财政支持、更高效的运营管理,以及更精准的福利设计。
政策的初衷是美好的,但执行必须与时俱进。当社会环境变了,政策也不能一成不变。重要的是,在关爱老人与保障公交生存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惠民政策真正惠得长远、惠得公平。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