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瞩目!
鄂州即将打造“微短剧之都”!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就在咱们还在为追哪部剧上头的时候,一个地方已经悄悄把算盘打到了“造剧”上,而且玩得还是现在最火的“微短剧”。
这地方不是横店,也不是象山,而是湖北鄂州。
一个听起来跟影视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突然就要摇身一变成“微短剧之都”了,这事儿,是不是有点意思?
一开始听到这消息,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是“跨界”,第二个是“画饼”。
毕竟,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圣诞老人,一切都得自己亲手去拼。
一个以湖光山色和钢铁闻名的城市,突然要搞影视工业,这步子迈得是不是有点大?
但你往下深扒,会发现这事儿还真不是头脑发热。
就在11月3号,湖北文旅集团和长江电影集团,这两个省内响当当的大佬,在红莲湖边上正式牵手了。
他们要干嘛?
联手打造一个10万平方米的“全能片场”,塞进去将近200个拍摄场景。
从欧式大别野到80年代怀旧老房子,从医院诊室到政府大楼,基本上,你拿着剧本进去,就能一条龙拍完出来。
这效率,简直是为短平快的微短剧量身定做。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同样是在红莲湖,全省第一家微短剧拍摄基地悄然落地。
当时很多人估计也就看个热闹,觉得不过是文旅项目搞点新花样。
谁能想到,一年时间,这里居然像下饺子一样“下”了120多部微短剧。
这个数字,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那些当初不看好的人脸上。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很精明的算盘。
微短剧这玩意儿,最大的特点就是“快”。
剧情快、制作快、上线快,当然,过气也快。
它不像传统电视剧那样需要动辄几个月的大制作周期和庞大的场景调度。
微短剧剧组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拎包入住”式的便捷。
在一个地方,能拍完霸总的办公室,转身下楼就能拍灰姑娘的出租屋,出门就是湖光山色,能拍古风也能拍现代。
这种“一站式服务”,对控制成本、抢占时间的微短剧来说,简直是致命的诱惑。
鄂州红莲湖的这个基地,玩的正是这个路子。
它不跟你拼历史底蕴,不跟你讲影视传承,它就给你最实在的——场景和效率。
7万平方米的园林,加上红莲湖本身的4A级生态资源,再配上那些搭建好的现代、复古、专业场景,这不就是一个微短剧的“超级市场”吗?
剧组就像去逛超市,缺啥场景拿啥场景。
当然,光有硬件还不够。
长江电影集团的董事长朱雨龙放话了,目标是“尽快形成产值过亿的产业集群”。
这话听着口气不小,但你仔细品品,这背后是“工业化生产”的野心。
他们想做的,不仅仅是当一个收租金的“包租公”,而是要建立一个从创意孵化、拍摄制作到宣传发行的全链条产业生态。
说白了,就是想把微短剧从“草台班子”的游击战,拉到正规军的阵地战。
这盘棋下得很大。
鄂州的位置很微妙,它地处武汉新城的核心区,紧挨着光谷。
一边是湖景和文旅资源,另一边是科技创新的人才和技术辐射。
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湖景+科技+文旅”的三重奏。
以后可能不光是拍剧,剧里的IP开发、文创产品、旅游路线,都能顺理成章地搞起来。
这就是现在最时髦的“以剧促旅,以旅彰文”。
不过,话说回来,想当“微短剧之都”,光有雄心和场地就够了吗?
我看不一定。
微短剧市场现在是一片红海,泥潭里摸爬滚打的玩家太多了。
内容同质化、剧情狗血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鄂州这个基地,如果只是提供了更方便的“锅碗瓢盆”,而没有在“菜谱”(剧本内容)上有所突破,那最后可能也只是为这片红海贡献了更多的泡沫而已。
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吸引并留住顶尖的创作人才,如何孵化出既有市场热度又有内容深度的精品。
毕竟,观众的嘴越来越刁,光靠霸总甜宠那一套,已经很难喂饱所有人了。
所以,鄂州这波操作,既是一次奇迹般的产业突围,也是一场前途未卜的豪赌。
它赌的是微短剧这个风口能持续刮下去,赌的是“影视+文旅”的模式能真正跑通,更赌的是自己有能力在这片看似门槛不高的市场里,建立起真正的“护城河”。
这片热土,正期待着一场光影与山水的化学反应。
至于最后是炼出了真金,还是只留下了一地喧嚣,咱们不妨泡杯茶,搬个小板凳,慢慢看。
毕竟,好戏,才刚刚开场。
你觉得鄂州这波能成吗?
评论区聊聊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