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十一假期”不仅是个出行的高峰期,更是一个标志性的节点。从10月1日起,民航国内航线将全面进入电子化时代,纸质行程单成为历史。这一消息引发了不少讨论,大伙儿一边感慨科技的飞速发展,一边拿出纸和笔记下一句名台词:“告别总是猝不及防,好在以后还能在屏幕上见。”可是,纸质行程单的退场,真的是毫无争议的“全面胜利”吗?
首先,来说说这项新规的直接影响。今后民航境内航线的旅客,只需在官网、APP或者其他购票平台轻点几下,就能获得电子行程单。不用再操心“这张行程单会不会被我揉成团捏进裤兜子里”或者“某个不长眼同事是不是直接扔进了碎纸机”。这对于广大商务人士和经常全国飞的空中飞人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好消息——省事、省心、省纸,关键是环保理念再上新台阶。回头一看这些年,铁路部门早在纸质报销凭证取消的时候就一路领先,乘客呼应不断。不少网友表示,这一改良确实让人觉得心情舒畅,仿佛生活从此轻便不少。
可换个角度想,这步步推进的“无纸化改革”,真的适合所有人吗?试想那些对智能手机和APP操作没有太多研究的中老年群体,他们的“数字焦虑”是否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咱爸妈当初学微信发个红包都磨了老半天,如今再得告诉他们行程单要靠账号下载、邮箱查收,能想象操作一小时,吼孩子十分钟的画面。甚至还有些上年纪的人压根不会折腾这套流程,结果出差精疲力尽还要为一张小票操碎心,所谓的“便捷”,对他们可能成了“添堵”。
从另一个维度来看,也有不少人担心电子化系统的安全性。你没准已经经历过光是找个酒店订单就被“瘫痪网络”卡得急哭的局面,试问行程单会不会也成为技术崩溃的另一个实验品?系统崩溃后报销迟迟开不出来,影响考勤,甚至可能需要在公司财务小姐姐面前诚恳复盘一场“无凭无据”的旅行,这锅不就平白背了吗?
当然,无纸化改革的大方向是完全值得肯定的。民航局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电子行程单已经占到了总量的43%,人们显然正在拥抱这个变化。对于绿色节能发展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但在改良的同时,更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包括技术适配、平台优化,以及在社会层面的更广泛指导。尤其对那些老年人、互联网盲从者,如果他们的生活真正因此被“科技绑架”,改革是否还有那么理所当然的魅力?
所以这些细节问题是落实改革的重要部分,政策喊一声“全体电子化”,只是空喊技术先进的上半句,真正解决好普通旅客难点、堵点,才是推进无纸化的技术下半场。
不得不承认,科技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买票到出行再到登记、报销,一切看似越来越透明、便利。可是,这便捷的代价是不是剥夺了一部分群体的选择权?那些“不会弄个电子发票难道理亏”的人为难,是否真正被看到了?或许,科技的进步不该是让一部分人的独行加速,而是每个人都能跟得上节奏的旅程。这步调整是否是大家都能欢呼的一步棋?或者,它还疏漏了哪些,是时候让我们重新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