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件发生在万米高空上的小事,却在咱们的社交媒体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一位乘客在乘坐山东航空的班机时,意外地发现为他服务的乘务员是一位“大叔”,也就是大家现在热议的“空叔”。
这位乘客觉得体验特别好,这位空叔服务专业、动作稳重,于是就拍了段视频发到网上,为他和山东航空点了个大大的赞。
没想到,这随手一赞,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了颗石子,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很多人都感到很新奇,纷纷表示自己坐了这么多次飞机,还真是头一回见到“空叔”,这颠覆了大家对空乘人员都是年轻帅哥靓女的固有印象。
那么,为什么一位空叔的出现会让我们感到如此惊讶?
空乘这个职业,难道真的只属于年轻人吗?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我们社会观念的一些变化和民航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0月11号,一位上海的乘客从青岛飞往重庆,在山东航空的SC4835航班上,他注意到一位年纪稍长的男性乘务员正在和一位年轻的空姐一起为旅客服务。
视频里可以看到,这位空叔在倒饮料的时候,手特别稳,神情专注,一举一动都透着一股沉稳和老练。
这位乘客当时就觉得,这种服务让人感觉特别踏实、放心,于是就发视频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这一下,评论区就热闹起来了,有的人说“希望以后能多看到这样的空叔”,有的人则好奇地问“航空公司现在还招聘年纪大的乘务员吗?”。
为了弄清楚情况,有记者联系了山东航空。
航空公司的客服人员证实了确实有这个航班,但当问到关于“空叔”的具体信息,比如数量、年龄上限等问题时,客服人员也表示自己不是很清楚,甚至说也是第一次听说乘客专门为此事点赞,可见“空叔”这个群体在公众视野乃至部分航空公司内部,都还不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话题。
这就更有意思了,一个行业内明明存在多年的现象,为什么在大众认知里却像个“新物种”一样呢?
这就要从我们对空乘这个职业的传统印象说起了。
在很多人的脑海里,一提到空姐、空少,浮现出的画面就是青春、靓丽、高挑、帅气。
这种印象的形成,是有历史原因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民航业刚刚起步,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在那个时候,飞机对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为了塑造一个良好、高端的品牌形象,航空公司在招聘空乘人员时,确实会把年轻和外貌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标准。
这在当时是一种有效的市场策略,也成功地在公众心中刻下了“空乘=年轻”的烙印。
几十年下来,这个观念就根深蒂固了。
然而,时代在发展,行业在成熟。
空乘人员的核心职责,从来就不是单纯地展示形象,或者仅仅是端茶倒水。
他们最重要的身份,其实是机舱内的安全员。
每一位我们看到的乘务员,都经过了极其严格的专业训练。
他们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机型的应急设备使用方法,学习医疗急救知识,并且要定期参加复训,模拟各种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比如高空失压、设备起火、紧急迫降等等。
在万一发生危险的时刻,他们是机上所有乘客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需要引导大家有序撤离,进行有效的救援。
从这个角度再来看“空叔”,年龄所带来的就不是劣势,而是无可替代的优势了。
一位资深的机长就说得特别好,他说无论是年轻还是年长,只要能胜任岗位要求,都可以做空乘。
他举了自己在国外飞行的经历,在一些航空业发展更早的国家,飞机上看到五六十岁的空乘人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甚至还有头发花白的“空奶奶”。
这些年长的乘务员,因为飞行时间长,见过的场面多,处理突发状况的经验更加丰富。
当飞机遇到强烈气流颠簸时,他们的一个镇定的眼神、一句沉稳的安慰,就能给慌乱的乘客带来巨大的安全感。
这种从容和淡定,是时间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刚入行的年轻人很难具备的。
其实,国内航空公司的“空叔”“空嫂”现象,也是中国民航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
当年第一批入行的那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经过二三十年的飞行,现在正好步入了中年。
按照规定,国内男性空乘的退休年龄是60岁,女性是50岁,只要每年的体检合格,专业技能过关,他们完全可以继续飞下去,直到退休。
所以,我们未来在飞机上看到越来越多成熟的面孔,将是一个常态。
这恰恰说明我们的民航业正在从注重外在形象的初级阶段,走向更加注重专业内涵和人文关怀的成熟阶段。
这次“空叔”受到点赞,实际上是给社会提了个醒,我们是时候打破对空乘职业的“年龄滤镜”了。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尊重每一个行业的专业性,不应该用年龄去限制一个人的职业生涯。
无论是医生、教师还是飞行员,我们都更愿意相信经验丰富的老手。
那么对于同样需要高度专业性和责任心的空乘人员,我们为什么不能给予同样的信任和尊重呢?
他们的价值,体现在保障我们每一次飞行的平安顺畅上,而不是他们的年龄和容貌。
所以,下次当您在飞机上,看到一位“空叔”或者“空嫂”微笑着为您服务时,不妨也像那位乘客一样,给他们一个肯定的眼神或者一个真诚的赞,因为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专业的象征,一份安全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