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88彩 > 新闻动态 > 傅忠海回忆长征抵陕甘宁真实惊心场面二方面军仅剩二十余名女战士
新闻动态
傅忠海回忆长征抵陕甘宁真实惊心场面二方面军仅剩二十余名女战士
发布日期:2025-10-26 09:56    点击次数:144

一天一夜赶路二百四十里,百余名女战士再也没能追上队伍;走出草地第一顿白面,竟有人被“饱”死。时间定格在1936年9月1日,队伍抵达哈达铺,长征接近尾声,却处处是生死的刀尖。为什么这些姑娘非要上路,明知九死一生还不回头?又是谁在腊子口一带的桥头,顶住了敌军的猛攻,给大部队杀出一条路?答案并不简单。

一边是首长苦口婆心做工作:“留在后方,能救更多人。”一边是女同志把话挑开了说:“要解放,凭什么我就不能走前线?”意见撞在一起,火花四溅。有人搬出现实:小脚放开了也留了伤,行军上厕所都不方便,急行军怎么跟?她们也不退:“你说跟不上,可我这不是追上来了?”戏剧性在于,她们常常扮成老乡,抄小路紧贴大队走,等离根据地太远了,再跳出来认队伍。至于这一路等着她们的,是战场,还是墓地,暂时没人敢下定论。

“长征”这两个字,是会师甘孜后才被朱德正式点名的。此前叫法各不相同,有的说战略转移,有的说北上抗日,直到这时才统一。沿途,是否带女同志前行,成了反复被讨论的难题。理由摆得明明白白:小脚伤骨,耐力吃亏;急行军时连喝口水都要掐着算;医院、被服厂、电台这些岗位,确实离不开人。然而现实更硬:每天百十里,急行军能到一百五十多里,晚间跑步前进,稍一坐下就可能永远掉队。老百姓看在眼里:川北十六七岁的姑娘不少没缠过脚,走得快;湘赣来的多裹过脚,咬着牙也不肯慢。有人心疼,有人不解,也有人打心底佩服。首长担心的不是她们不懂道理,而是这条路,不肯放过任何一个人。

会师甘孜,四方面军的女兵多达八千余人,最小的在文艺队,只有九岁。表面看,队伍壮大了,气可鼓几分,像是柳暗花明。可前头的雪山草地,才是最冷的考卷。行军时她们把药箱绑在身上,趟江、运伤员、扛器材,和男兵一样咬着野草树皮充饥;特殊的生理困难,又让她们比男兵多背一座山。纸、布都没有,血顺着裤管流;饥寒劳累,很多人经期紊乱,甚至终身不育。这不是豪言壮语能顶住的。在一段为抢先敌军的急行军里,二百四十里连轴转,男兵得去打仗,顾不上照应,掉队的女同志最多,过百人。她们还没到目的地,就和队伍永别。那一阵,指挥员说不出狠话,也找不到更好的法子。队伍里有个身影总在歌里:李伯钊,边走边唱,扯着嗓子把士气拉起来。1936年6月底到川康,她把张国焘分裂党的情况当面汇报给任弼时、贺龙、关向应,随后跟着二方面军“三过”草地。是的,看起来一度平静,实际像静水深流,一脚踏空就是黑洞。有人开始质疑:带女兵前行,是不是错?让重伤员撤下,是不是更合适?冷水一盆一盆地泼,火却没灭,反而闷得更旺。

守桥那一仗,把前面的疑问打了个对折。地点在腊子口附近,桥是要冲。师部命令一个团里抽六个连去死守,可每连过草地减员得厉害,凑起来也就一个加强排。更糟糕的是,桥前几个山头被敌人占了,居高临下把火力压下来。指挥员权衡利弊,先把重伤员撤下:腿脚不行的赶紧离开,免得被一锅端。枪声越打越密,包围圈收紧。就在桥后两个小山头,突然像冒出两团火,密集射击托住了我方的阵地。大家以为援军到了,其实是那二十多名重伤员返身占住两个高点。带头的是一营的陈教导员,腿伤走不动,硬是爬上去指挥,把能动的分到另一头由鲁连长带队,互相掩护,卡住敌人后路。敌军恼了,转头扑向这两处山头,桥头堡压力陡然减轻。我方顶着打了近一小时,真正的红六师增援团这才赶到,敌人看势头不对撤下去。等烟散了,大家才明白,刚才那“援军”,是我们自己的伤员。陈教导员肺部中弹,仍在指挥,多数伤病员倒在小山头上。前文的“撤不撤”,在这一刻有了更残忍的答案:他们用最后的生命,把桥守住了。

草地边缘出现牧场,人家散在远处,食物终于能找到了。队伍翻过腊子口,天门一样的险口拉开一道窄隙,隘口处不过几十步宽,中间是一条湍急的河。1935年红一方面军就曾以少胜多拿下这里,留下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到二方面军过来,四方面军已经和鲁大昌部打了几回,敌退了些,我们一路更多是和小股骑兵缠斗。看上去风浪小了,其实暗礁依旧。1936年9月1日,哈达铺到了,小街上锅盔、小麦、糜子、肉,热气腾腾。南方兵开心坏了,把白面直接丢进开水锅,呼啦一锅。长时间饥饿后的肠胃像纸一样薄,猛吃就是刀子,结果出现了“饱死”。这一幕,让喜讯里裂开一道缝。贺龙当即把供给部叫来,骡子驮炒面,配一个骑兵侦察连,原路返回草地里搜寻,把一百多名掉队的战友救了回来。还有更难下的决心:草根都挖不着的日子里,他杀掉自己最心爱的枣红马,分给各个伙食单位撑过关口。有人问,为什么他的一声令下,大家就能上刀山下火海?除了共同信念,还有这份把战士放在心坎上的担当。可即便如此,到达陕甘宁边区时,二方面军身边只剩二十几名女同志。她们的口号很直白: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问题并没有彻底消失——女性要不要随军,如何保障她们的生命尊严——分歧不但没缩小,反而更尖锐。

有人说,劝女兵留后方是保护。好主意,桥头要塞最险,也别忘了把她们的功劳抹干净。看着数字就懂了:二百四十里急行军,百名女兵没能抵达;桥后两个山头,二十多名重伤员用子弹把敌人拦住。保护的名义听着体面,关键时刻,谁在扛风险?还说伤员撤出就是对的,结果他们“撤”到高地上帮忙挡了一波反扑。真会打算盘。要不是这些被劝退的人转身顶上去,桥能不能守住都难说。这保护,夸得漂亮,做起来却像把门锁在她们脸上。

到底是保护还是设限?一派说女性不该上前线,安全第一;一派说没有她们,桥守不住、草地过不来。放在今天,我们会不会仍以“为你好”为名,把机会按下去?还是该像守桥那天那样,看能力、看担当,不看性别?你站哪一边,理由是什么?欢迎把想法砸过来讨论。



Powered by 88彩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