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十月的炮火,总算有了片刻的宁静。但这和平,脆弱得像一层窗户纸。
卡塔尔首相穆罕默德跑断了腿,总算撮合出一个停火协议。以色列那边放了两千名巴勒斯坦囚犯,换回了最后一批人质。
面子上看,这是天大的突破。可里子呢?哈马斯何去何从?加沙谁来当家?这些真正的地雷,一个都没碰。
说白了,这协议就是个台阶,让打了两年、精疲力尽的双方都能体面地歇口气。
以色列的“铁穹”再神,也顶不住哈马斯没完没了地从地道里钻出来放冷枪。而哈马斯呢,加沙老百姓都快活不下去了,人道危机天天在崩溃边缘。
双方都打不动了,卡塔尔这个“和事佬”就显得格外关键。
哈马斯自家后院起火
外面总觉得哈马斯是铁板一块,其实家里早就吵翻天了。
这个组织,既管着加沙的柴米油盐,又在多国通缉名单上挂着号,精神分裂得很。
宪章里还写着要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掉,转头又悄悄跟美国人说,要不咱搞个“五到十年”的停火?
今年三月刚放出谈判风声,半年后又翻脸不认,坚决不肯放下武器。
这反复横跳的背后,是领导层分裂成了两派:“海外派”和“加沙派”。
以迈沙阿勒为首的海外派,天天在多哈的五星级酒店里搞外交,想用政治换利益。
可真正在加沙地道里玩命的“卡桑旅”指挥官们,信奉的是另一套逻辑。枪杆子才是他们权威的来源。
2024年十月,前领导人辛瓦尔被炸死,这根主心骨一断,矛盾彻底摆上了台面。
有消息说,现在加沙的基层士兵根本不听多哈那帮人的指挥,觉得他们早就背叛了“抵抗事业”。
内塔尼亚胡的政治钢丝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日子,同样不好过。
他那个极右翼的执政盟友本格维尔,指着停火协议的鼻子骂,说这是“国家耻辱”,随时准备撂挑子不干,搞垮联合政府。
这压力,大得能把人压垮。
内塔尼亚胡只能一边签协议,一边埋钉子。以军是撤出了人口密集区,但留了两公里的“安全缓冲区”。
边境上,“铁穹”和“大卫投石索”系统二十四小时待命,随时能开火。
更要命的是,以色列死咬着“加沙非军事化”不放,让哈马斯交出所有火箭弹和地道图纸。
这不是漫天要价,而是深入骨髓的恐惧。
情报部门估计,哈马斯手里至少还有一万五千枚火箭弹,特拉维夫就在射程之内。
更别提那张蜘蛛网一样,遍布加沙地下的隧道了。今年一月,以军甚至发现一条深达三十米的地道,竟然能直通以色列本土城市。
这让以色列高层彻底明白,光靠地面部队,根本不可能解决问题。
特朗普天降猛料
谈判桌设在埃及,各方势力你来我往,气氛紧张得能拧出水来。
哈马斯刚通过媒体放话,拒绝分阶段撤军,要求以色列必须“全面、无条件”地滚出加沙。
就在这节骨眼上,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在社交平台扔下一颗重磅炸弹。
他宣称,以色列和哈马斯“都已签署了和平计划的第一阶段协议”,还说自己可能周末就飞到中东“亲自指导工作”。
这一下,把所有人都搞懵了。既像是在抢功,也确实给谈判桌上的各方都上了道紧箍咒。
哈马斯的回应很微妙,只承认达成了“框架”。内塔尼亚胡更谨慎,只说“会召集内阁批准”。
特朗普那套所谓的“和平计划”,明面上要求哈马斯解除武装,实际上却把哈马斯直接踢出了未来的权力格局。
他提出,加沙未来由一个“技术官僚政府”管理。这下,连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阿巴斯总统也坐不住了,明确表示:“任何方案都必须有我们法塔赫的参与。”
笔者以为
停火之后,加沙总算能喘口气了。联合国一百多辆援助卡车开进城,市场上曾经卖到五十美元一个的面包,价格一夜之间跌回了两美元。
以色列依然掐着加沙的电和燃料。电力局警告说,现在的储备最多撑十二天。更别提,加沙超过七成的人口,都靠着国际援助过活。
重建,成了新的火药桶。联合国估算,加沙重建至少需要五百亿美元。
但以色列死活不松口,以“防止哈马斯重建军事设施”为由,严格限制水泥钢筋进入加沙。
卡塔尔和沙特倒是愿意掏二十亿美元,但条件是这笔钱必须由国际组织管着,不能经过哈马斯的手。
这“资金政治”把加沙逼到了墙角:要么接受援助,交出部分主权;要么硬扛到底,眼睁睁看着人道危机雪上加霜。
历史总在不断重演。中东的和平协议,从来没有不付出代价的。
今天的加沙停火,同样充满了变数。但就像卡塔尔首相说的那样:“和平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当战争双方都意识到,炮弹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时,真正的谈判,才算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