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哥当着全家人面,把祖传秘方交给了外人?!”这话像是从谁家晚饭桌上飘出来的闲话 却在一夜之间火得不成样子。那条视频拍得糊里糊涂 灯光昏黄 人影晃动 可就是这么十几秒 愣是让人看得心口发紧。画面里,褚韶华的哥哥褚志明低着头 手里捏着一本边缘磨得起毛的牛皮笔记本,慢慢递到一个穿黑夹克的男人手上。褚韶华就站在旁边 手指掐着手心,一句话没说 脸白得像祠堂门口那块老石板。有人说 那是今年清明,褚家祭祖的晚上 在湖州老宅的堂屋里录的。没人知道是谁拍的,但那一幕,像是把几十年的沉默都压进了这短短几秒里
后来有住在老街的人说 那天夜里听见祠堂那边动静不小 供桌响了一声,像是被人猛地推了一下。他们家晾在院里的酱菜缸还盖着红布 风一吹,哗啦啦地响。谁也没去凑热闹,老辈人都懂 这种事 听到了也得装作没听见。可第二天,街口卖粢饭糕的阿婆就说:“褚家要散了 连**秘方**都拿出去了 祖宗的脸往哪儿搁?”这话传着传着,就成了微博上那个爆款视频的配文:“传承断了。”
其实啊 **褚记酱园**的名声,早些年是真响。小时候我外婆常念叨:“那酱油香得能拌三碗饭。”她还说,做酱的时节,整条巷子都飘着豆子发酵的味儿,甜中带酸 像夏天晒透的棉被。可现在呢?老厂关门大半 老师傅走的走 病的病,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蹲在酱缸边翻曲。前两年我去看过一眼,那些清末留下的陶缸歪七扭八地立在院子里,盖子破了,野猫在上面打盹 墙角一堆杂草长得比人高。谁还能指望一本纸 守住一段气数已尽的香?
有人说 褚志明不是不懂情义,他是真急了。三年前他就提过 想把技术跟大厂合作 搞点现代化生产 结果老爷子一听就摔了茶杯 骂他“数典忘祖”。后来他还真被赶出家门三个月,住在一个朋友开的小旅馆里 天天看食品行业的新闻。去年冬天 家族开会 老爷子已经走不动了 躺在藤椅上喘气,还是坚持把**秘方**锁进保险柜 密码只告诉了褚韶华。可就在清明那天 褚志明突然站起来 说要把东西交给非遗中心,“不然再过十年 连个会做酱的人都找不着了。”话音刚落,二叔抄起供桌上的铜烛台就要砸他,还是褚韶华拦下来的。
可事情没那么简单。有人扒出,褚志明老婆名下新开了家公司,叫“味源科技”,注册才半年 背后居然有互联网餐饮资本撑腰。还有人说,好几家连锁火锅店已经开始用一种“古法发酵底料”,味道跟褚记的招牌酱汁几乎一模一样。要是真这样 那本笔记本上的字 可能早就变成一行行参数,塞进机器里了。你说他是背叛家族?可他也许只是换了个活法。就像隔壁王师傅的儿子,原本守着祖传修表铺 最后还是去杭州做了直播带货 卖的还是老式怀表 只不过换了个说法 叫“复古时间美学”。
更有人翻出五十年代的老档案 说当年轻工业局化验过褚记的配方 根本没什么神秘药材 就是黄豆、麦子、盐和天然菌种。。
真正的宝贝 是那二十多口老缸——几十年不断续料,缸壁上长出的微生物群 像老酒窖里的空气,谁也复制不来。。可这些缸现在荒在院子里,没人管,没人养 连洗缸的老师傅都走了。。所以啊 褚志明交出的,或许只是一张纸,而真正断掉的,是那份日复一日的耐心 是愿意弯着腰、沾一身酱渍,一做就是三十年的傻劲儿。
褚韶华从那以后就没再露面。听说她把自己关在老宅二楼,整天整理旧照片和账本 连手机都交给了助理。她大概还在想,自己拼死护住的到底是什么?是那串保险柜密码?是父亲临终前那一句“你是长女 得担着”?还是小时候跟着爷爷踩曲时 脚底黏糊糊的感觉?而褚志明呢 倒是在各种论坛上讲起了“传统手艺的突围” 西装笔挺,PPT做得漂亮,底下掌声一片。可有人看见,他在后台抽烟时,盯着手机里老宅的照片,半天没动。
现在 非遗中心那边还没回话 褚记的客服电话一直打不通 而“味源科技”悄悄改了经营范围 加了“文化传承咨询”这一项。网上倒是热闹 有人投票问:“如果你是褚韶华 交不交秘方?”选“死守”的人多,可评论里也有人说:“我家祖传腌菜方子,我爸临走前烧了 说‘别让你们后辈为这点东西吵架’。”这话看得人心头发闷。
我们总以为**秘方**是个东西,其实它更像一种信任——信有人愿意接 信接的人不会糟蹋,信日子再难,也有人肯守着一口缸,等它慢慢出香。可现在,信没了。不是谁对谁错,而是时代走得太快,快到连回头喊一声“等等”都来不及。
【以上内容均来自网络资料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